浙商大老师搬空厨房库存,解读舌尖上的植物学

来源:小时新闻  字体:

一台电脑、30余种食用植物及工业化植物源食品、几张讲义、一张临时的课桌、一把椅子,这就是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杨玥熹上课的全部“装备”。

“大家看过来,说说这叫什么豆,可别告诉我,你们只认识黄豆和黑豆,那就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开课,杨玥熹就通过摄像头向学生一一展示她的“食材”,并让学生抢答。“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转好,国产大豆行情会继续上涨,下个月东北大豆春播就要开始了,除了东北,江苏和安徽也是我国著名的大豆种植区。同学们知道东北大豆和江苏大豆的区别吗?

面对老师准备的一个个可视化食材罐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发弹幕:“oh,my god!这类豆子长得也太可爱了,杨老师这是搬空了家里厨房的库存!”“老师的罐子里装的都是可以吃的豆子、谷物、蔬菜、水果、菌菇,可是我很多都没见过哎。”

杨玥熹的这门课叫《舌尖上的植物学》,是一门通识课,开课三年来次次火爆,每学期100个上课名额都要通过摇号。

这些地里长的植物,如何变成我们舌尖的食物?看着满屏的弹幕,杨玥熹微微一笑,“如何区分东北大豆和江苏大豆,大麦、荞麦、燕麦的区别大家都很好奇,这里面可是有学问的。”

“东北豆颗粒小、干豆近球形、色泽较深;江苏豆颗粒较大、干豆为椭球型、色泽较浅,大家可以把东北豆看成是个圆溜溜的小个子,而江苏豆是个有腰身的大个子。”杨玥熹耐心地说,“圆溜溜的东北豆脂肪含量更高,更适合榨油,江苏豆蛋白含量较高,更适合做中式豆制品”。

听完杨玥熹的解说,学生们越发好奇,一个个在弹幕上打问号。那么,现代化工厂生产的植物源食品对原料如何评价和选择呢?

“选择合适的原料是食品工业生产的第一步,也是食用植物走向餐桌的第一步。”杨玥熹告诉学生,东北豆首先可以加工成大豆油,在大豆精炼的副产物中能提炼大豆卵磷脂,既能作为乳化剂也能做为保健品,巧克力生产中都要添加卵磷脂,口感更丝滑!还可以提取大豆蛋白,“这可是保健品蛋白粉的主要配料之一。”

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杨玥熹利用疫期居家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了课改实验,家里的厨房、阳台都成了实验场地。通过体验式教学,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运用自己的“五感”去区分和鉴别食用植物。

“我还和学生分享了水培植物、花盆种土豆等植物培养经历,这类直观式教学更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杨玥熹说,“认植物、辨品种这类看似简单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贴近生活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课程开设以来,杨玥熹选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翻转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先在“学习通”平台上从营养构成、植物分类与发育、作物驯化、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等多个方面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分组汇报、讨论和答疑,展示各小组的课题研究成果。

沈霞是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她的课题是“大豆与西式生活”和“麻味的呈味物质及人体感知”,她说:“和我同组的组员也是出于兴趣选了这两个题目,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在分工协作中促进了学科交叉。”

“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很多,我给了十个课题方向供选择,各小组提出的讨论点层出不穷。”,杨玥熹说,除了“果蔬零食的加工方法及其营养对比”“果酒的制作”等“诱人”的选题,还有学生提出“大豆仿肉制品”等选题,大多都是当下热门的研究领域。

https://www.thehour.cn/news/358955.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