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管工学院大四学生戚凯丽负责的“医陪到底——基于O2O模式的陪诊服务平台”项目获准替代毕业论文。此前,她与财会、法学等专业同学合作的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十余个省和国家级奖项。她还依托学校“互联网实验室”受企业委托调研撰写“银行互联网转型路径”等多个报告。戚凯丽已被保送研究生,将继续深造。
这是该校“大商科”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缩影。“‘大商科’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工商融合、创新引领’,将商科教育、人文教育与理工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商科人才。”校长陈寿灿说,为此学校探索并建构了基于“一体多元”课堂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以第一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多元”是在传统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形成第二、三、四、五等多元课堂,即创新创业实践、校内外实习实训、第二校园求学和学生社区成长。“五个课堂协同发挥叠加与耦合效应,迸发出育人活力。”
一体为本:打造内涵式发展课堂
近日,该校青年教师项益鸣获学校首届卓越教学奖特等20万大奖。回首成长历程,立志“把课讲到学生心里去”的他对课堂开放周印象深刻,“搭建了更方便、更直接地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平台。”从开放课堂的观摩者到主讲者,项益鸣在台上台下身份的不断切换中,实现了师者的成长。
“开放课堂扩展了课堂教学功能,促进教学相长。”该校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说,课堂教学开放周是学校“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教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2012年起,该校每学期定期举办,迄今已有11次。各学院提前组织教师备好开放一课,迎接师生、家长、企业代表、高校同行等推门听课。开放周后,遴选部分示范课给予资助,并通过公开课、教学午餐会等作分享,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课堂上还时常可见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管的身影,这是该校开展的“实务精英进课堂”。自2014年起,学校每个专业每学期安排2次“实务精英进课堂”教学环节。“校外老师通过前沿实例,将书本知识点穿插起来,不仅让我们对课程更感兴趣,而且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及早职业规划。”金融学院大二学生徐哲源说。
临近期末考试,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刘晓初反而相对轻松。“功夫都用在平时了。”她举例,“企业管理诊断”这门课平时分占60%,期末考试也是提交企业诊断报告,现场汇报答辩,没法临时抱佛脚。“很容易看出学生能否活学活用,不是记住就得高分。”任课教师江辛从多年实践看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锻炼了学生“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多技能发展。
据了解,该校对课程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出过程性评价,推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大型作业、上机考试、现场面试、技能测试、阶段测试、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9种考核方式。每学期约200门课平时成绩达50%及以上。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厉小军说,这是学校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的主线轴。
多元联动:五个课堂耦合迸发育人活力
像戚凯丽一样用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的学生每年达近百名,学生参与第一课堂外的相关活动,也可替换学分……如今浙商大创新创业风气正浓。237名学生在创业实验班学习,接受个性化培养方案,过半主持参与创业项目。创业教育实现了“面上覆盖”,全校学生均可申请辅修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涵盖了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灵活在线学习,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增加新的能力和选项。”信息学院学生赵超越认为。
中国义乌小商品城是该校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年教师带领50名余学生到此实习。针对实践中发现的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统计学院学生朱颖和团队成员对其根源进行分析,设计出增信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竞赛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学校依托200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实战”三结合、“带课题下乡”等模式,助力学生扎根大地,枝繁叶茂。
每年派送5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50余名学生到国内知名大学学习,第二校园求学使商大学子畅享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自2013年起,该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作为出国(境)留学奖学金,迄今已有942名学生受到资助。此外,还在第一课堂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国际教育”等通识课,提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质量。
该校100部经典图书和100部经典电影在线学习平台,很快吸引了3400余人次参与,其中200余名学生自发组建经典阅读社区,开展交流学习。类似学生社团,还有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国创团等100多个,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安排教师指导,使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成长社区。
http://share.gmw.cn/local/zj/2018-01/26/content_27469640.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