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13日电(童笑雨)以阳明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推动育人与学术的双向发展?1月10日,由浙江省伦理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下称“浙商大”)联合主办、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二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上,海峡两岸近百名专家围绕阳明学这一命题,探讨其与当代教育的结合与发展。
“稽山鉴水,体认吾心良知。”作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倡导“文化自信”的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当代青年心中,推动教育完成从“工程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
活动现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吴光在谈及阳明学的当代价值时表示,王阳明主张的“致良知”理论,讲求遵守社会道德,在现代文化多样、古代传统遗忘和良知亟待唤醒的环境中,不可不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良方。
确实,阳明学发展的五百年来,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其思想内涵以及其对教育的引领作用。
吴光说,阳明学还包含着“为人、为学、为政、为道”的大智慧。在育人方面,其倡导的“成大材者必先立志,立身必须修德人,更要学以致用”的理论,更为学校“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和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文化,即用人文精神去教化民众。”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杨祖汉以对“文化”一词的理解,表达了自身的看法。
他认为,学校应该着眼于文化的传承,于考试之外,在课堂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解读。“像朱熹、王阳明等先贤提出的做人理念,在教学中就应该多涉及,在教材中就应该多编写。”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杨祖汉说,在这个呼唤中国智慧的时代,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智慧,将成为青年一代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于此,浙商大校长陈寿灿表示,王阳明生于浙江、敏于浙江,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作为浙江教育界的一份子,更应该传承其优秀思想,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他认为,学校在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时,应考虑如何在教学中为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理论找到一个落脚点,将自主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我们开设了博雅课堂,将以阳明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借此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培育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完)
http://www.zj.chinanews.com/news/2018/0113/10016.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