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0月12日讯(通讯员 房敏婕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谁说独立电影只能拍拍非主流题材?十九大召开前夕,杭州有一群90后大学生自筹3万元、用100分钟的片长,以军人的视角拍出了20年浙江某小镇的变迁,给独立电影带来了一股主旋律清流。
军人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主旋律故事
说到独立电影,大家总把它和非主流联系在一起,似乎离主旋律很遥远,然而《夏日绝句》的导演王家辉,这个浙江工商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却认为主旋律也能是独立电影中的一股清流。
《夏日绝句》则用百姓视角讲述了浙江小镇的变迁。最让人引起共鸣的,不但有江南水乡熟悉的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乡音,而且全体创作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浙江造”,其中还有12名浙江工商大学的师生。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浙江小镇。男主角叫志明,是一名军人。剧中,得知故乡拆迁,志明回乡探亲,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小雅,然而昔日的恋人却和别人生了孩子。20年后,小镇旧貌换新颜,已成为营长的志明把小雅的儿子送入军营,延续了上一代的军旅梦。
饰演志明的梅海洋,是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大三学生,曾服役于原南京军区陆军31军某部,身姿挺拔,眼神坚毅。王家辉在写剧本时,就下决定一定要启用有过军旅生涯的演员。“军人的眼神是演不出来的,我在选角这件事上很慎重。找到梅海洋同学时,身高181公分的他,外形条件非常符合角色的设定。表演方面,他和饰演母亲的演员之间表现出的默契让我惊喜和意外,因为生活中梅海洋也是孝子。”
和其它11名电影参演者一样,《夏日绝句》是梅海洋第一次“触电”,激动之余,导演告诉他“你本色出演就好,把自己代入志明,戏就出来了。”记者在片段中看到,剧中的军人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这与演员经受过部队的千锤百炼分不开。无论戏里戏外,军人身上都有一股正气,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关乎梦想、关乎热爱、关乎信仰。哪怕离开了军营,也将长久伴随他们的一生。
电影在十九大召开前4个月开机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夏日绝句》时间跨越足足20年,大背景是江南小镇从1997年到2017年的拆迁、新生。“影像在我眼里是一种叙述方式,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而我恰好喜欢讲故事。”这个1993年生于浙江桐乡屠甸镇的男生,是这部独立电影的编剧兼导演,现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今年研二。6月16日,离十九大召开还有4个月,电影《夏日绝句》在海宁开机,故事发生地“石泾镇”并非虚构,因为王家辉的家乡屠甸镇古称“石泾”,所以他就用了这个名称。
《夏日绝句》不怕剧透,重要的是情感的穿透。王家辉说,他拍的不是商业片,更看重创作的人物是否能够在某个点穿透观众的心。2016年,流经屠甸镇的长山河拓宽工程启动,长山河南侧的老房子悉数面临拆迁。当看到大面积的房子被写上红色的“拆”字时,王家辉突然意识到,20年未变的小镇,终于要面临着改变了! 《夏日绝句》的电影构思一触即发。
自筹3万元,演职员一律零片酬
主旋律电影非商业片,《夏日绝句》从剧本完成到拍摄完成,共耗时4个月,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预计片长100分钟。由于运用了航拍、绿幕和特效合成,整个片子耗资3万,超预算两倍之多,均来自自筹。
由于演职人员多为王家辉在浙江工商大学的师长、同学或者镇上的老乡,因此演职人员一律零片酬。最大的花销是剧组的交通和食宿,其次是道具,再次是无人机航拍、绿幕特效后期制作等费用。站在制作的角度上,记者认为,《夏日绝句》已经超越了部分小成本低技术含量的“爆米花院线电影”。
王家辉课余和朋友创办了一家艺术培训机构,他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电影创作上。“创作者最难得可贵的是当下的敏感度和热情,商业上的东西以后也可以做,我不想在该拼命创作的年纪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在若干年后,我对现在的决定,依然不后悔。”
王家辉表示,还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浙商大是他影像创作开始的地方,未来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坚持创作。记者获悉,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夏日绝句》将参加一些独立电影展的竞赛单元,让“浙江造”的电影作品对外发声。
http://m.zjol.com.cn/mzjol/details.html?newsid=021607279&from=singlemessage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