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哲学的人情商高?听听这场学术论坛上学者们怎么说

来源:浙江在线  字体:

 


浙江在线杭州7月23日讯(通讯员 林晓莹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都说学哲学的人情商高,你信么?简单来说,情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交情”,那么如何做好“交情”,还是一门学问。


7月22日, “伦理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学者和专家,他们就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当代浙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为世界瞩目,这种成就既得益于中华优秀的伦理型文化,也得益于之江山水所培育的浙学传统。浙学传统是涵养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促动浙江当地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文化力动因。


浙江一直行进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阵地,温州模式、浙江奇迹等彰显了当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马云为代表的浙商更是创造了浙江发展的新景观: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电子商务中心、全球移动支付大本营、世界一带一路总部所在地等。


那么,当代浙江发展所代表的文化及其内在的精神到底是什么?这种文化与内在精神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而来,又将在何种方向得以光大发扬?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在会上表示,作为浙江学人,很希望大家能在会议期间共同把脉浙江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问题,这是伦理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题域的应然命题,也是多年来浙江学者一直在思考着的关于当代浙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说到文化力命题,陈寿灿谈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谓的“韦伯命题”,他并不认可所谓的“韦伯命题”,但认同该书所提出的一个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力关系的一个一般性命题:即任何形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定内蕴了某种文化力的支撑。


“没有这种文化力的支撑,任何形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既无法解释,也不可能。回过头来看当代浙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我们就会思考,使得当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文化力支撑因素到底是什么。”陈寿灿说,这既关乎对浙学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型,又关乎当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解读、解释,以及对其面临文化问题的解决、未来发展的文化策略等。


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浙江省高考普通类第一段平行录取投档,浙江工商大学在一段线上完成所有计划,除了会计学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法学类、历史学等专业均为600分以上,哲学专业也达到600分以上。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发挥间接性的指导作用,是学习逻辑的学科,让你学会思考,从而作出理性的选择,这个专业非常吻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陈寿灿说,随着经济发展,不仅哲学专业,学校的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也非常受考生欢迎。


陈寿灿还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也旨在探讨和促进学校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繁荣与发展、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和大学之道的坚守。

http://m.zjol.com.cn/mzjol/details.html?newsid=021561677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