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出自苏轼的《三槐堂铭》,将之冠于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的门楣,该是最最贴切不过的了。“郑义门”距我的诸暨老家安华镇不远,相去不过15公里。少时,也曾不止一次从我的父辈口中听说过“万岁赏梨,熬梨成汤;长幼一勺,阖族共尝”的故事。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演绎的就是浦江县郑宅镇郑氏家族数代同堂、忠信孝悌的真实历史事件。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离退休处组织200位学校退休教工前往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开展“走基层、看变化、促发展”实践教育活动。说实在的,于我而言,尽管少时住家离那儿并不遥远,但真正游览这“江南第一家”,还是头一回。
看了那里的九道牌坊、三朝旌表,便知这“江南第一家”是何其不同凡响。自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1459年,历经360余年,郑氏家族连续15世不分家产,共财聚食,最多时竟3000余人共灶同餐。这户人家,始终遵循着耕读传家、忠信孝悌的家规家训。
我看“郑义门”作为儒家理想社会的一个样本,无疑名至实归。儒家经典之《大学》,早就提出“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理念既为士子个人的安身立命、济世报国设置了梯度与逻辑,也深深地蕴含和寄托着儒家那份“人人君子,个个仁爱,世间太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于是乎,这这梯度、理想,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份殷殷情怀和孜孜追求。
即便到了今天,很多人对于这份情怀与追求,依然一往情深。儒家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情上展露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为官上体现“人本”理念和“民本”思想,要体恤下层百姓,关怀弱势群体,进而达成普天之下仁爱润泽、尊严皆具的社会愿景。
http://zjlnb.zjol.com.cn/html/2017-05/30/content_3523202.htm?div=-1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