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铁人”王进喜,我们有“外星人”马云。
5月16日,东北三省50位主要国企掌门人来到浙商博物馆,和5位年度风云浙商面对面,共同探讨严峻复杂环境下的创业创新。
浙商对话东北国企掌门人,原本就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冲击。
更巧的是,东北代表团中黑龙江龙兴国际资源开发集团董事长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恰好同名同姓。于是在这场南北对话中,有着相同名字的两位“马云”俨然成为话题,而话题的背后是两者在共同寻找经济增长新引擎中的思考。
在东北,马老板或许需要装备“打气筒”
“如果马云在东北创业,会怎样?”这个问题的抛出,深层次探讨的是在东北商业环境下,企业家想要取得如阿里巴巴般的成就所需要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个话题,东北国企负责人的反思显得很理性。
“马云在东北创业最需要彰显的是勇气。”吉林森林工业集团董事长于海军坦言,东北不具备成长马云的环境,无论是思想、文化、观念、体制、人才、商业氛围都不具备。“整个国有体制改革没有真正破冰,东北更慢。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国有企业弊端的过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勤奋、智慧在这个时候都没有勇气重要,有勇气去做,敢去做,这是典型的企业家精神。”
辽宁省投资集团总经理孙辉则认为浙江拥有商品文化,而东北拥有的是产品文化。“我个人感觉浙江和南方人更有勇气,这个勇气不仅来源于自身,更来自于老祖宗的传承。”
“社会物质丰富到一定阶段,必然呼唤互联网,也需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马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宝伟分析说,“相比浙江‘马云们’的创业,机器、设备、职工、税收都是国企背负的责任,我们的状态是‘挂着锁链在和市场跳舞’。”
“和浙商们的近距离接触,我们感觉到了浙商群体的力量,大家凝聚成了商业空间中的‘青藏高原’,马云在此基础上成长为珠穆朗玛峰也不足为奇。东北国有企业居多,这种民营企业在东北突然长那么高,可能性不大。”有国企负责人现场感叹道。
2
如何打造“阿里巴巴”
的确,在浙江经济保持活力和增长的过程中,浙商精神和浙商群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在介绍“浙江经验”时表示,浙江政府在推动浙商发展上作出了许多努力:
一是不断深化尊重浙商的共识,打响浙商品牌,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强调浙商精神是浙江的财富;二是优化服务浙商的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政商关系的良性循环;三是激励浙商做大做强,拓宽转型通道;四是强化复合型浙商,鼓励混合发展,既支持浙商坚守实业,也鼓励新业态出现;五是倡导义利相合的浙商;六是培育根叶浙商,拓展浙商闯天下,形成浙商强浙江的情怀。
在对话的五位浙商中,欧诗漫集团董事长沈志荣、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两位企业家原本就起步于集体企业。
“如果没有1998年经历10个月的艰难转制,就没有今天的欧诗漫。欧诗漫的总资产从当年的10200万增长到2015年已超过15亿。” 沈志荣用自身经历表达了改制的艰辛和必要。
曾从国企买断工龄、50岁时再创业的凌兰芳对此感同身受。“东北国企对国家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转型期确实显得有些笨重。其实,国企负责人考虑问题辩证、全面,希望这些优势能给你们适当松绑,发挥所长。”
“国有企业改革有三个关键词:市场化、职业化、去行政化。在这个大前提下抓管理、抓改制、抓未来。”作为两家国有背景经营者的鸿雁电器总裁、成都普天总裁王米成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在大环境改变不了的时候,经营者可以从小的方面渗透,如对亏损部分进行分块分解。国有企业做好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改制,改制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解决了,人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永远不要放弃管理,要把改制、管理结合起来。”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