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瑛是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大二学生,这学期选修了“微机组装与原理”课,统计学院赵博选修了“电子商务概论”课,而食品学院陈姣文则选修了“外国文学导读”课……从本学期起,浙商大实行通识课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跨界”选修通识课。
该校将通识教育课设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经济∙管理∙法律、写作∙认知∙表达、自然∙工程∙技术、创新∙创意∙创业”六个模块,并规定在校期间,文科类学生需选修“自然∙工程∙技术”模块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选修“文学∙历史∙哲学”类学分,非经管法类学生需选修“经济∙管理∙法律”类学分。同时,将通识课由原有的8学分提高到12学分,而任意选修课则由8学分降至4学分,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该校教务处长刘海生表示,希望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说会写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
刘海生介绍,学校计划5年内建设40门左右的精品通识课。遴选优秀课程立项,每门给予2万元的建设经费。一年建设期满通过验收者,授予校级精品通识选修课程,实行“优课优酬”,课时费上浮50%。
为保证通识课的教学质量,该校建立严格的新开课程审核机制,规定主讲教师需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同时,通识课评价采用学生评价为主,同时结合教学督导、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的听课情况。对于教学评估列全校前15%、16-30%的,课时费分别上浮20%、10%。对于教学效果差的,则限期改进或暂停开设。
改革后的通识选修课有别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或“翻转课堂”。同时丰富考核方式,除期末论文外,突出课堂互动、课堂讨论、课后学习、合作学习的成绩评定。有学生笑言,“这样很难有好拿分的‘水课’,将要面对的是不能缺勤、小作业经常的高要求通识课。”
此外,浙商大还定期动态引入MOOC课程、国内外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以及其它商业化课程资源等优质通识课课程资源,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http://zj.people.com.cn/n2/2016/1125/c186947-29369136.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