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浙江工商大学毕业生吴叶倩又回到母校,特地去看学校农场里的向日葵。一株株长势喜人、金黄色的向日葵勾起了吴叶倩的回忆。去年毕业前夕,农场里盛开的油菜花成了吴叶倩和同学微信朋友圈的主角。毕业时,学校给吴叶倩等毕业生每人一个写有“祝你油菜花”的精致牛皮纸袋,里面有一包油菜花籽,一张浙商大生活风景手绘图。
“谐音是‘祝你有才华’,学校对毕业生很有心,让我们每每想起学校农场里的油菜花、向日葵,就想起美好的大学生活,想起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吴叶倩说。
记者在采访我省高校毕业生时发现,他们大多对母校的文化氛围赞叹不已。“我省高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2014年开始,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在我省高校启动‘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校园不仅环境越来越美,而且更有人情味,我想,这正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结果。”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吕明再说。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有文化之谓也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叫法的改变,背后是对高等教育理解的深入。过去认为校园文化是做出来的,无非是做做景观、美化校园而已,认为校园文化只是装饰点缀。‘文化校园’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开始认识到文化本身就是大学的主体,文化校园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作,应该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昌祖说。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吕一军表示,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经历量的扩张,不少高校兴建多个校区,不少地方在原先的城郊纷纷建大学城。他说:“新校区、大学城建图书馆、教室、宿舍楼等硬件设施很容易,但大学不应该只是大楼,关键要传承文明,要有文化底蕴。文化校园建设与物质层面的大学迁建同步,这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对大学“量的扩张”带来的挑战早有思考。“去大学城看看,一所所不同高校挨在一起。从远处看,外形景观似乎一样,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千篇一律’,缺乏内涵。高校从文化校园建设切入,注重大学景观、场所、活动、精神文化建设,其实也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践行。”
记者了解到,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从2014年年底选定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2所高校作为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提出构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校园”,并以此带动全省高校全面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以此为契机,我省大多数高校专门成立了文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有文化之谓也。唯有文化立校,才谈得上传承文明、以文化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浙江工商大学本部当年搬迁至下沙时,其实也是把老杭商人的精神气质传承下来了。”李军说。
彰显学校气质和特色
走进位于临安的浙江农林大学,很多人的感觉是“进入了一个自然村落”。走遍校园,冲击视觉的是各种植物和山水湿地等,楼虽然也是现代建筑,但你不会想到用“钢筋混凝土”等词汇来形容,因为原生态才是主角。
“从我们学校的外形来看,似乎我们什么也没做,其实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很大心血。我们追求文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的气质、特色相融。”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祖吉告诉记者。
浙江农林大学定位“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所以学校在校园建设中注重“原生态”“绿色低碳”。我们尽量保持地形自然原貌,不追求大兴土木。而且让农学、园艺、林学、建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其中。我们认为文化校园建设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做出体现学校气质和办学特色的味道来。要做到一看校园就知道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气质。”胡祖吉介绍。记者走访中发现,学校有一条贯穿整个校园的“绿色生态走廊”,包括农林碳绘馆、竹木科技馆、古道文化馆、农作园等,都是依原貌而建,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绿色生态”,这其实也是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文化呈现”。
去过温州医科大学的人,一定会对校园内景观、场所蕴含的“医学文化”印象深刻。校园内桥梁纵横,桥梁都以医学家名字命名,南丁格尔桥、居里桥等在向学生诉说着一个个医学故事;河边修读椅采用“胶囊”和“苯酚化学式”造型,给学生提供修读点和师生交流场所;河边修读平台采用《千金方》《史记》《老子》等古典书籍中的典故命名为“明理台”“温雅台”“精诚台”“谨肃台”等。“对医学生而言,医术和医德一样重要,通过校园文化景观呈现渗透,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妙手仁心’,这正是医学类高校在文化校园建设上的价值追求。”吕一军说。
南希今年9月刚入读浙江音乐学院,成为该校建成后首批招收的学生。“学校是全新的,但我印象中的音乐学院就是如此。我最喜欢宿舍楼的造型,是钢琴琴键外形。”南希和同学们是幸福的,浙江音乐学院的校内建筑外形是一件件乐器,或如吉他,或如手风琴,或如五线谱。“学校作为省内新建音乐高校,设计上融入了文化校园的理念,凸显音乐学院应有的特色和气质,其实也是在打造学校在办学育人上的软实力。”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成明告诉记者。
落脚点在于育人
“文化校园建设,不是做盆景,更不是做政绩工程,而是高等教育的固有内容。文化校园建设关键是要落地在育人工作上。”李军认为。
为此,浙江工商大学注重探索“文化校园的育人路径”,学校广泛开展传承校训、传唱校歌,深化“寻找身边的感动”等活动。记者在该校采访时,无意中听到保安边工作边哼唱“国家当富强、始基端在商”的旋律。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倪彦平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校歌,正是学校通过在重大活动中传唱校歌,定期举办校歌大赛,制作校歌MV和MTV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以及电视上播放等形式,使校歌人人会唱、人人熟唱,达到耳熟能详的效果。
浙江农林大学注重创新载体,让“文化育人”更好落地。学校以毛竹为原材料、用刨切微薄竹技术制作并印刷而成的新生录取通知书独树一帜,成了“高校拼录取通知书时代的网红”。“所用工艺来自学校老师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技术,外形美观,材料新颖,而且承载了学校办学提倡的原生态绿色低碳等理念,最关键的是学生喜爱,会永远珍藏下去。可以说,我们的‘以文化人’工作从新生报到前就开始了。”对此,胡祖吉感到很自豪。
浙江大学则在“文化实体”上花了很多心思。学校让学生自己结合学校文化元素设计安放了很多椅子,校园角角落落的椅子上都附有浙大历史名人的语音介绍,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这些杰出校友的故事,是学校求是精神的生动载体。”学生们告诉记者。
“文化校园建设要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要立足学校定位特色挖掘建设校园文化,创新构建能承载文化的载体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并从中受益,实现润物无声中育人的价值追求。”吕明再说。
http://www.zjjyb.cn/jyb/gjjw/15674.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