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工商大学CFA1502班的杨贺童和周子心两名同学来说,刚刚过去这个暑假显得意义非凡。他们加入尼泊尔国际志愿者协会,踏上了尼泊尔之旅,给那里的孩子提供了为期14天的志愿服务。
一波三折的尼泊尔之路
“之前学院的一位学姐曾去尼泊尔当志愿者,听了她的分享,也很想也去体验一下。”杨贺童说,当他得知有机会参加这个志愿活动时,就当即报名了。
杨贺童与一拍即合的同班同学周子心,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了报名表。随后加了尼泊尔志愿者组织人员的微信,约定时间进行英文面试。
"英文面试很坎坷,尼泊尔断电是常事,加上信号不好,经常面试到一半就中断,前前后后光面试就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幸运的是两个人都顺利通过,并被录取。就在准备出发前夕,杨贺童妈妈通过新闻得知尼泊尔刚刚发生了泥石流滑坡,有些地区还爆发了霍乱疫情,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不赞成他前往尼泊尔。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这两颗坚定的心,他们耐心说服了家长,随同北大、人大、中科大、厦大等12名同学,一起踏上了前往尼泊尔的路。
尼泊尔的孩子们
杨贺童和周子心主要负责小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他们小学一年级的英语,相对比较难,我们需要认真备课才能掌握所有内容。"杨贺童说。
周子心感觉普通尼泊尔人的教育意识并不强,很多人没有条件送小孩去上学读书。“那所学校的校长创办学校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有学习的意识,让这些受过教育的孩子担负起富国强民的重任。”
学校也有中文课。附近的杜巴广场上,经常有很多小孩子在那玩耍。看到杨贺童和周子心的时候,会主动用中文打招呼,和他们聊天。杨贺童说,有些孩子会可怜巴巴地看着他说:"哥哥,我没钱买书了,能不能给我点钱去买书?"每逢这时,就会觉得很心酸。
杨贺童说,他教的学生课下会问他要糖或者巧克力,大概是因为贫穷,对尼泊尔的孩子来说,对物质的渴望很强烈。
困难重重的志愿旅程
尼泊尔的路又窄又破,尤其是山路,双向车道的宽度比中国单向车道还要窄。除此之外,高高的山上还没有防护栅栏。"每次过山路都惊心动魄。"杨贺童打趣说。
对杨贺童和周子心来说,吃饭是个难题。"每次去餐厅都很尴尬,几乎所有的菜不认识,要通过手势比划点菜。"杨贺童说,"而且尼泊尔的菜真的少不了咖喱和土豆,那时候吃一顿中餐都是一种奢求啊。"
尼泊尔人的英语一般带着浓重的口音,这让交流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打电话,这时候我会请当地英语好些的人帮我接电话,然后转达给我。"
路很长,尼泊尔只是一个开始
这段特别的经历让回国后的杨贺童和周子心重新审视了自己。
有一次,杨贺童骑车走错了道,一个当地的居民大声叫住了他,双手合十打招呼,然后用手比划告诉他他要去的方向。他觉得这种真诚让人很温暖。
在奇特旺的时候,大象的车夫问周子心:“中国有大象吗,和尼泊尔的一样吗?”这让她感觉到,不管什么阶层的人,以何种方式在生活着,对外界都有求知欲。
这一路来,杨贺童和周子心认识了很多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开始思考未来该如何。关于以后的发展方向,周子心和杨贺童不谋而合地选择继续从事志愿工作。杨贺童想去西部,而周子心想去山区,提起未来的他们,坚定而憧憬。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