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欣给柔道选手做翻译
当我们坐在屏幕前,为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健儿们加油助威的时候,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10级学生张晨欣已经漂洋过海来到巴西,作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一名国际青年志愿者,开始了她的里约之旅。
从报名到录取,历时19个月
张晨欣介绍,2014年9月,她碰巧得知招募信息,于是就在里约2016志愿者官网报名,随后学习了组委会发放的线上培训课程,包括奥运知识、志愿者职责、语言课程等,并通过了相关测试。
而在之后的面试环节,张晨欣一度因为网络问题无法完成面试,差点放弃志愿者梦,还好最终顺利完成。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终于在今年3月,奥运会开始前五个月,她拿到了巴西奥运会志愿者组委会发放的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官方录取通知。此时,距报名开始,已有19个月。
5月底,她和同行的志愿者们汇聚北京,参加由北京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组织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志愿服务队培训班”,共同宣誓,代表中国青年志愿者奔赴南美洲,向世界展示国人的风采。
比赛现场,台前幕后尽收眼底
现在,张晨欣在CA2柔道摔跤馆的语言组工作,协助进行中英文翻译。之前她主要参与里约国际机场运动员代表团的接机工作。
谈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体验,她说:“跟在电视机前看转播的感觉截然不同,现场的气氛真的热情满满。往往只是一点点的差距,成功者在结束之后自信地笑着迎接媒体的全部关注,而失败者却只能在角落暗自伤心。”
张晨欣在柔道馆看到一位100公斤重的大汉在输给对手后独自流泪的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因为真的差一点就能赢,可是比赛就是这么残酷。”
做好本职志愿工作外,张晨欣有时间还会到其他场馆观看比赛。在乒乓球比赛前,她收到了好几张欧洲观众送的门票,“因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都不约而同地送乒乓球门票。可见我们的乒乓球实力已经深入人心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
在张晨欣刚拿到国际志愿者录取通知的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周围有些不理解的声音,她却坚定要走下去。“奥运村的条件其实挺好的,安全问题也无需担心,奥运期间安保投入已经大大加强了。”张晨欣说,“美中不足的是里约物价上涨太快,可能是由于大批游客涌进吧。”
张晨欣生于1992年,“身边的志愿者不乏96、97年的大学生,很多都精通多国语言,有着丰富的志愿者经历,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24岁的我,逐渐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辈子。”张晨欣说,她大三的时候,曾去尼泊尔做了两个月的义工,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很有意义,收获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一直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吧!”正如她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没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长长的一生,而梦想,它一定会实现。”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