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见习记者 夏莹 实习生 汪嘉伟) 从中华商祖范蠡、元末明初传奇巨商沈万三到晚清首富胡雪岩,浙江的商业文明源远流长。而马云、宗庆后、南存辉等知名商人,也属于这个共同的群体——浙商。
上周六,商报实践营的小记者们来到了浙商人士的精神家园——浙商博物馆,聆听浙商故事,感悟浙商精神。
浙商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财富为表,精神为核”。现场,小记者们惊喜地邂逅了老省长,参观完博物馆之后还和馆长杨轶清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浙商人物小记者邂逅老省长
走进浙商博物馆,看到的是一块铜雕的说明牌。“看,我们在这里。”一位小记者手指着红色的中国地图说。据讲解员介绍,“四海之内,皆有浙商兄弟。”这里是浙商全球通零公里起点,寓意着海内外近八百万浙商从这里走出浙江,而浙商博物馆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还未进入展厅,博物馆内的笑脸漫画甬道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注意。知名浙商的头像以漫画的形象出现在两边的墙上。
浙商博物馆是浙商精神和浙江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浙商群体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活动当天,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也来到浙商博物馆担任商道论坛的主讲嘉宾,小记者们和老省长打了个照面,兴奋不已。一旁的家长也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这么小就当小记者啦,真不错。”老省长亲切地询问孩子们的年龄,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浙商故事比想象中更有趣
“三轮车!”一位小记者喊了一声,于是大家闻风而动,将三轮车团团围住。“这好像我爷爷那时候骑的三轮车,肯定有故事。”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创业的时候骑过的三轮车。喝过AD钙奶、爱迪生酸奶的孩子们也许都知道娃哈哈品牌,但并不知道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宗庆后,42岁骑着这辆三轮车,代销汽水、棒冰和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42岁才创业?小记者吃惊地说,“对呀,创业不分年龄,只要你有创业的心。”
还有一本写满奇怪符号的小本子,让小记者们觉得很新奇。“看着像电话本,但是怎么没有人名,只有图画呢?”一位小记者疑惑地问。原来,这是著名浙商潘阿祥的电话本。农民出身的他不会写字,平时了解信息也主要靠电视新闻。于是就自创了“象形文字”电话本,比如手枪代表公安局长,铁塔代表电力局领导,一头羊代表一位姓杨的领导。
万事利区块放着“妈妈辈”用过的手工织机,机器边站立的模特,身上穿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青花瓷”颁奖礼服,“好美啊。”小记者忍不住想要亲手摸摸这件服装。更有纪念意义的是摆放在展示柜里的丝绸报纸和书。据说,这张丝绸报纸是当时那批丝绸报中仅存的一张。
博物馆里展示的物件不少勾起了家长们的回忆,“很多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东西,孩子可能都没看到过,看看很有意义。”黄爸爸趁机给孩子科普起来:这个用来锯树,这个用来铲土,“爸爸当年干农活用的也是这样的工具。”一位扎着两条辫子的女孩听得格外认真,还拿小本子刷刷地记着。
浙商精神不止是吃苦耐劳
当好一个企业的董事长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参观完博物馆后,小记者黄天宁向杨馆长提问。杨馆长表示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以马云等知名浙商为例,杨馆长给孩子们梳理讲解了浙商精神。
马云是一个有侠客情结的人,他自比金庸《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小时候因为看不惯别人以大欺小而想要帮助弱者,长大后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打破对外贸易的困境。因此,他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杨馆长说,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除了要有梦想,还要做一个诚实、真实、自信的人,“你可以有侠客精神做你自己,你也可以有其他闪着光的品质!”
南存辉13岁时就当上了小鞋匠,养家糊口,照顾弟弟妹妹。他曾说,“三年修鞋虽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使我懂得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有质量便有市场。同时,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重视从一件件的平凡小事做起,而且任何小事要做好都是不易的。”
杨馆长以南存辉的故事再现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的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这同样也是浙商精神。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