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目前在校学生开始分跨下沙、教工路、桐庐三个校区。在做好常规的高危人群排查、个案咨询、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该院心理辅导站重点在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档案建设上下功夫。
平台建设:设置“心理信箱”、建立“心理邮箱”,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处投放、情绪有处宣泄,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建立“春风物语话杭商”QQ咨询与预约平台,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值班;对54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百余名会员开展了基本心理知识和团辅为主题的两期培训活动。初步构建起了以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为主体,以心理咨询室、咨询预约电话、QQ、心理邮箱、心理信箱为平台,以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团队建设:辅导站积极鼓励辅导员学习心理学知识(目前学院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有8名),聘请校内外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督导,对辅导站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指导。同时,将各辅导员碰到的印象深刻、特殊棘手的案例汇总起来,开展案例分析。2014年10月8日,近2000名新生入驻桐庐新校区。由于大部分教职工安家在市区和下沙,一到班车时间,留在新校区的教师数量骤减。为了增强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学院教师的“人文关怀”,学院出台了学生成长导师管理办法。2014年,共有49名老师担任了成长导师,覆盖学生达938人。一学期试行下来,很多成长导师走访寝室次数频繁,有些老师甚至还自掏腰包买水果,周末喊上学生一起包饺子、爬山等等,成长导师已逐渐成为引导新校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档案建设:辅导站为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诸如“个人信息、心理咨询记录、新生心理访谈记录、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及与其家长的联系记录”等个人档案,与这些学生有交集的老师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制造交流的机会。比如学院的“午后寝语”,老师会利用午饭时间,与这些学生在食堂、操场等非办公区相遇,在轻松的环境中与其交流,或者在午饭后走到宿舍楼下,喊学生一起散步,用这些方式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学院还会为重点关注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入社团或担任班委,或去办公室做学工助理,丰富其课余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寻找兴趣点,巩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