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林佳琦 王汝菲
出门在外无法及时拿快递、地处偏远车子爆胎不会换、走不开需要别人代买东西等,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分身乏术的窘境。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信电学院研究生应超杰集结校内20余名小伙伴,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专门解决这类问题。这个应用软件就叫“酷帮”,在今年7月获得首轮5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10月成立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
无论是求助还是帮助 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见到应超杰的时候,他正在和他的团队讨论他们的应用软件“酷帮”上线后的技术升级问题。黑框眼镜,脸庞清瘦,说话慢条斯理,作为技术总监,应超杰说起创业来特别起劲。
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款手机软件?应超杰说,他去年元旦回老家,想把自己的宠物找人寄养几天,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应超杰从中汲取灵感,于今年3月立项开发了一款专门帮人解决问题的手机软件。
“这是一个基于地图的区域性生活服务APP,你可以在线发出帮助请求,给出愿意支付的金额并托管到平台,随后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匹配到最佳提供帮助者,3分钟内即可得到经过平台认证帮助者的回应。”应超杰说,发布任务者有权根据对方的信誉确定帮助者,对方完成帮助后获得报酬。
诸如拼单、餐饮、小百科、维修、快递、票务等问题都可以上这个软件求助。
“我是个技术男,其实可以利用下班时间帮小区邻居修电脑,平均一单佣金30元的话,一个月下来,家里水电煤气的花销就赚回来了,还顺带认识了同小区的人。这就是碎片时间产生的价值。”应超杰说,“集合周边人的需求和资源,不但能及时解决眼前难题,还能拓展人脉,顺便赚钱,双方都更加高效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
依托母校展开“集群式创业” 公司25名研发成员均为在校学生
上个月,公司正式授牌成为浙江工商大学信电学院实践基地,为学弟学妹开展实践锻炼提供平台。
“目前的技术团队绝大部分都是由浙商大信电学院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组成,将来还会吸收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这像是一个学校的集群式创业。”应超杰说。
为了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了解用户偏好,使信息更好地匹配,应超杰团队还与信电学院合作开设实验室,提高公司技术实力。“周围都是熟悉的伙伴,你争我赶提高技术,碰撞想法,很有意思。”
公司拥有25名研发成员,均为浙江工商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应超杰说,最开始做客户端时,团队采用跨平台开发方式,但9月初步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用户增加,可能会影响性能。考虑到用户感受及产品的长远发展,团队还是忍痛推倒重做。
“相当于两三个多月都白干了。” 应超杰说,接下来的两个多月,为了按预期上线,团队争分夺秒地赶进度,经常两三天连轴转,困了在办公室眯会儿,醒来接着干。“一路走来有过争论,也有过煎熬,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骨干成员之一的孙学通是信电学院大四学生,在一家软件公司实习两个月后,便加入了应超杰的创业团队。“在空白领域尝试开创自己的一片世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孙学通说,“现在虽然时不时要熬通宵,但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打拼,感觉很充实。”
至于产品的推广,应超杰表示,“我们不想一口吃成胖子,就从自己的学校做起,再慢慢辐射整个下沙乃至杭州。”
“酷帮”团队成员:李鹏,李佳威,应超杰,孙学通(左起)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12/11/node_2359.htm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