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寻访 记录历史——浙商大志愿者开展细菌战调查侧记

来源:浙江教育报  作者:王汝菲  字体:

辗转浙江绍兴、金华、衢州、丽水等地的50多个乡镇,寻访了千余名在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幸存的“烂脚病”老人……今年是浙江工商大学细菌问题研究会成立的第7个年头,一批又一批学生利用假期,先后31次,近400人次,行走乡间田野,记录这段历史。

浙商大细菌战问题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由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谈及当时成立的初衷,该校法学院教授宋杰说:“如果学生能够参与细菌战调查,既可以通过详细记录为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解决提供些事实依据,又可以增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举多得。”在多方支持下,研究会成立。

1942年,侵华日军沿浙赣铁路撒播大量细菌,使得周围许多村民脚部溃烂,多个地区甚至出现“烂脚村”。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反复感染,至今未愈。

“之前对日军‘731’部队有所耳闻,但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是他们的实战试验场。”该校法学院大四学生白永明说,他大一入校就加入了该研究会,随着了解的深入,愈发感觉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证人越来越少,“如果再不记录,很快这段历史就只能是几行字了。”

他第一次寻访的是丽水遂昌平昌村的一位老人,虽然之前看过不少烂脚老人的资料和照片,但真正直面时,还是感到震惊。“伤口发黑,脓水往外冒,偶尔引来蚊蝇,空气中有股腐烂的味道。”白永明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前3年,白永明共参与11次调查。他耳闻目睹的故事主角中,多数一生忍受伤痛的折磨,而且比一般老人更贫困、孤寡。更有甚者,有些因疼痛难忍截肢了,有些伤口感染病逝了。“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总觉得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才好。”他说。

调查时,一般三四个学生一组,根据地方卫生防疫部门、党史办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或者细菌战调查人士收集的名单,分头寻找当事人,逐一核实、调查。“实际找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很多老人或者搬走了,或者去世了。”前年暑假,研究会在富阳开展了为期19天的调查, 183人的名单中只找到44人。

志愿者们调查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7点出门,匆匆吃过早饭,带上一天的食品与备用药品,分组乘公交前往不同村镇,很多老人住处偏远,徒步走山路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到达后,来不及休息就开始按调查表中的项目逐一询问,包括个人信息、目前和当时家庭情况、发病和医治情况、周围人的烂脚情况等,除了文字记录,还要录音、拍照和摄像。

每天上山下乡寻访之后,成员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重听录音、整理笔记和音像资料。“因为不懂当地方言,经常半个小时的录音,往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完全听懂,但为了保证信息客观,我们愿意付出这些时间与精力。”成员竺忆云说。

“开始我以为调查最苦的是翻山越岭、风吹日晒,后来觉得最苦的是时不我待的无奈。” 白永明说,现在找到的细菌战幸存者大多年龄在70到90岁之间,这样可以推算发病时,他们处于儿童或青年期。至于那些发病时处于中年或老年期的人,早已不在世了,“我们的调查其实从一开始就与时间在赛跑!”

成立7年间,浙商大细菌战问题研究会还联合宁波大学细菌战调查会开展了数十次联合调查。志愿者们根据调查数据,分类整理,制作“烂脚病”病例分布图, 并于2014年7月汇总成“烂脚病”受害者名单统计表和百万字的笔录。王选评价这项成果“是独一无二的,弥补了目前细菌战受害者调查的空白”。

在校期间,研究会定期通过交流会、电影展播、书籍共享等方式增加成员对细菌战历史的了解。每次出发调查前,还组织情景模拟活动,以帮助新成员尽快有效开展调查。此外,研究会还在校内举办了“人权杯”辩论赛、爱心募捐、校园成果展、志愿者招募、图书漂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在时间和能力上都比较有限,但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我们用7年的时间和汗水践行着一份执着。”白永明说,令成员们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药品,有的接受了免费治疗,“作为后人,我们理应牢记国家和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http://www.zjjyb.cn/jyb/zhxw/12278.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