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我省三所高校缘何能上榜

来源:浙江教育报  字体: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我省的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这3所高校缘何能入选?记者走进学校后发现,它们在助推毕业生就业上都有各自的“杀手锏”。

整合资源提升就业质量

  “学校创新就业工作管理机制体制,通过协同教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和协同发展,有效整合了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这是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对温州医科大学的肯定。

  的确,温医大近年来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中动足了脑筋。学校通过创新“校内联动、内外协同”的全员化就业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近3年,该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左右,在全省和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

  “四大协同”工作机制是温医大创新就业中的一大亮点。学校针对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启了协同教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与全省的非直管附属医院进行紧密合作,如今已建立起了温州市人民医院、东阳市人民医院等18家三甲非直管附属医院和150多家教学实习基地,实现了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赢”。

  对于这些合作的非直管附属医院,学校进行了严格把关,医院经过考核才能进入,医生也要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和主任医师资格证。学校直接把学生派到医院,实行临床带教。每年就业季,学校都会召开招聘会,这些非直管附属医院可以在现场对毕业生进行测试。学生张乐今年刚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在东阳市人民医院实习一段时间后,现已被该院妇产科录用了。张乐说:“收获很大,这种‘四大协同’模式,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3年来,像张乐一样被非直管附属医院录用的就占了40%。”学校学工部部长陈乃车这样说。


创业学院带动学生就业

  “‘大商科’的沃土,‘新浙商’的摇篮”,这是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个努力方向。贝因美集团创始人谢宏、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之一孙彤宇夫妇、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等都从这里走出。

  学校推行“子女战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具有“大商科”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去年,学校被评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先进单位。今年,学校的就业率高达95.76%。

   “创业学院整合了创业资源,在全校起到了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实践的第一线,实现了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这是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在浙江工商大学考察时的评价。

      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王忠华说:“2014年,学校在原来的章乃器学院基础上创建了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就业创业有关事项,对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进行一体两翼式的培养。”创业学院整合了招生就业处、团委等多部门资源,理顺了教学、实践、研究等创业人才培养环节,面向全校招生。学生们除了在原来专业所在学院就读外,还要在创业学院完成核心课程4个学分、特色课程2个学分、创业沙龙和创业实践各1个学分。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学院还规定可以抵30个学分。不仅如此,学院还面向全校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了创业人才实验班,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分享经验。学生在创业学院不仅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参加实践的机会更多,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国贸专业的施海峰今年刚毕业,他在校期间就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实验班的讲座中,他学到了小企业管理、投融资等知识,明白了信誉在投融资中的重要性。刚开始创业时,施海峰人脉不足,慢慢地,他以诚实守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现在,他自己办起了公司,运营情况良好。


强化行业办学助推就业

  “1+1+X”初看像数学公式,其实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行业为依托,在全国首创的强化行业联合办学模式,它助推学生多元就业。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种新的模式,为学校培养人才进行了顶层设计,输送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要求,也为学生在就业时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近5年,该校相关专业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林振袍这样解释这种模式:第一个“1”是指学院,第二个“1”是指行业协会,“X”是指行业协会中各中小型企业。三者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专款专用”的管理模式,形成“学院—协会—企业”共建共管、权责明晰的办学体系。

      2012年,浙江建设职院先后与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成立了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省装饰幕墙行业联合学院,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国际工程方向)、建筑工程技术(BIM技术方向)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幕墙方向)等专业,共同探索“1+1+X”模式。

  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国际工程方向)大二学生鲍华刚曾参观过杭州奥体中心的建设,学到了大型建筑物构造设计、建筑安全等知识。他觉得,这种“1+1+X”模式让自己学得更广泛,能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就业时能有多种选择。

  学校产学研合作处处长蒋承杰说:“这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订单班学生只能进入一家单位就业的模式。今后,这种新培养模式还要不断深入,和企业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合作的专业也会越来越多,对国家前沿技术的掌握也更加到位。如果不采用这种模式,学校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吻合度也不会那么高。”

    http://www.zjjyb.cn/jyb/zhxw/11645.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