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7个县市,17个乡镇,19个村庄……在即将过去的这个暑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自亮和他的3位硕士研究生,踏遍了浙南的台州、温州两市。
他们每到一个乡镇、村落,就直奔当地的宗祠、道观、文化礼堂,为的是在这些地方找寻正在逐渐消逝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公共空间与乡村治理”是王自亮团队此次调研的主题,这也是他25年来始终关注的调查点。
他的3个硕士研究生——苏智勤、杨思琪、王剑军,是浙商大行政管理专业研一的学生。今年6月,他们组队申报了浙商大“调研浙江”研究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评审后,成为14支实践队伍中的一个。
这个暑假,14支队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全省范围调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天的收获
相当于三年所学
出发前的下午,王自亮和3位研究生在浙商大教工路老校区讨论调查提纲、问卷和文献,其中一本文献是《帝国的隐喻》,这是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研究专著。
民间信仰和公共空间,是王自亮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式微,留守的村民越来越缺乏文化活动和公共交流的空间。
王自亮是台州人,又曾长期在台州工作,回到故乡调研对他来说如鱼得水;但3位研究生,一开始对浙南农村并不熟悉。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参观民间信仰场所。
王自亮算了算,此行一共参观了22处民间信仰场所,9个文化礼堂。光在温岭考察的那天,早上6:30出发,下午5:00结束,一口气就走访了6、7个点。
光参观远远不够,听当地文化人士、政府官员介绍,组织访谈才能把感性的认识变为理性的思考。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整理当天的录音、视频,撰写田野调查日记;每隔2、3天,还要组织一次小讨论。
社会实践的第三天,学生就跟王自亮说,这3天的收获,相当于在学校3年的所学。“所以说,实地的调研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育。”
17天下来,他们积累了100多次对话记录,拍摄的照片将近5000张。王自亮说,这些素材对课题非常重要,他准备申报国家课题,三、五年后出版一本专著。
大学生暑期实践
激励机制很有必要
“调研浙江”是浙商大研究生会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目的是鼓励和资助在校研究生关注当下浙江社会各方面状况,并对其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研究。
这次脱颖而出的14支实践队伍,研究课题覆盖范围很广:管理学院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及展望——以‘遂昌模式’为例”;财会学院的“新常态下‘互联网+’模式推动农业转型的调研——以杭州临安某淘宝村为例”;食品学院的“基于游客偏好影响因素的浙江省杭州市文化旅游食品策略研究”……
和本科生的一些暑期社会实践相比,这些研究生团队申报的课题,更加具体、可行。这既和研究生的科研素养相对较高有关,也因为每支队伍都有像王自亮这样的老师提供指导。
王自亮说,有专业老师来带队、做示范,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效果能事半功倍。他打算接下来再带着学生去金华、丽水、嘉兴等地调研,“把全省面上的公共空间,都给摸一遍。”福建的闽南地区,也是他们考察的范围。
每支入选“调研浙江”的团队,可获得由浙商大校党委研工部提供的4000~5000元的调研经费。这些经费也有助于调研活动顺利开展。
在王自亮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被动式、指标式和动员式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调查,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
经费的支持是一个方面,还可以通过组织论文评选等方式,鼓励大学生认真对待。另外,倘若社会大众和舆论能提供支持,予以便利,也会让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更加顺利。
不过,王自亮表示,哪怕是被动的社会实践,也比完全不去社会实践好。“或许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