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 用不羁的一生引领梅山发展

来源:新浪网  字体:

人物简介:张永祥,1924年8月出生,原籍宁波象山县,1945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地下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担任宁波市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宁波市副市长,中共温州市市委书记,宁波市开发区首任党委书记,宁波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百人十村”暑期社会实践宁波小分队来到张永祥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一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几张黑白照片,那是他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与国家领导人和各代表的合影,照片中,张永祥英姿勃发,帅气逼人。时光易老,青春无悔,而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那段最美的青春年华仍旧在记忆中闪闪发光,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前行之路。

艰苦求学路-——“20颗黄豆,8个人分”

“家里父亲死得早,只有母亲一个人养家,家里还有几个兄弟姐妹,没有多余的钱,读书都是用公费和奖学金的。”那时候,张老先生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每年他的学习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全校只有两位同学获得奖学金,一位是国民党专员的儿子,而另一个就是老先生,他,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回忆起当时艰苦的学习条件,老先生的声音也哽咽了起来,说到动情处,老人起身叫来了自己的初高中同学——陈英球老人一起,向我们诉说当年那段“苦中作乐”的青春。

“那时住的都是草房,睡的都是用竹编的席子,吃饭的菜只有一碗黄豆汤,20颗黄豆,8个人吃,一瓢舀下去,有几颗就吃几颗。在物资贫乏的时代里,学生们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自发的形成了一种盛饭的方式——第一次盛半碗,吃的快些,再去盛第二碗,第二碗就要盛的满些,还要压一压。”老人说道。但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他还是奋发学习,早自习晚自习一次都没落下,甚至到了晚上,还用自制的墨水瓶小油灯和陈英球在微弱的灯光下学习,“每次晚上看完书,两个鼻孔都会变成黑色的。”陈英球老人笑着补充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艰苦却快乐着。而这段艰苦的时光下养成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为日后成功的领导工作奠定了基础。

无悔青春路——梅山盐场洒青春

1958年,在搞宣传工作时,因为一句“小菜场里也有新闻”而被打成走资派,扣上了反党分子的名号,张永祥老人被降三级下放到梅山。虽然在名誉上被打倒,受到撤职降薪处分,但是,他的爱国热情,他的满腔志气,青春热血,依然坚挺。下放期间,他与当地人民围了5000亩土地,通过筑坝扩大盐田、海田。除了盐田的日常工作之外,张永祥还联系上海、武汉以及郑州等多个地区的大学,招纳大量化工人才来梅山建设。建立化工厂、科研室,从大海里提取贵重金属钠、镁、钾等。听天气报告,成了张永祥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天气的阴晴变化,关系着盐场收晒盐的情况,更时时刻刻牵动着张永祥的心。晒盐,依靠热量和温度,自然情况下,海水中有2%的盐分,等到晒盐将浓度控制在27%-29%为最佳的含盐浓度,倘若超过30%,就会含有大量氯化镁,此时盐味变苦,对人体有害。亲密无间的团队合作,严谨不二的科学探究态度,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在当时,梅山盐场晒出来的盐,以其健康盐的形象,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1977年,梅山盐场成为全国大庆式红旗企业之一(宁波仅有一家,全省盐业系统就仅此一家),老先生以盐场党委书记和盐场场长身份,参与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一生奉献路——梅山通电第一人

“我到梅山去,不是为了梅山盐场,是因为梅山人民”,初到梅山,细心的张永祥发现梅山主要依靠风力和柴油发电,利用煤油照明,而从长远视角考虑,这将会严重阻碍梅山的发展。为了梅山的未来,一定要建立大电网通电,梅山岛通电所需要的器材要求很高,紧缺的物资条件注定了任务的艰巨。为了解决问题,张永祥想尽各种办法,亲自跑到省里去争取机会,十分幸运的在老战友和老领导的帮助下获得了300根电线杆和多条电缆,还十分恰巧的买到了因为文化大革命而被荒废的等杆径,镇海电业局长的老战友欣闻张永祥的事迹后,特意派遣30的多名技术人员更是在技术力量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就这样,在技术人员与梅山人民齐心协力下,仅仅花了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立电杆、拉电线的工作,十几个农村实现了通电,家家户户敲锣打鼓祝贺。灯火通明的情形,成了张永祥一生最难忘的一刻。

在梅山工作的21年,张永祥挥洒了整个青春热血。如今的梅山,已经成为了国际性大港。虽然已年过90岁,但是老人每年依旧会多次独自前往梅山,面对着自己曾经奋斗过的热土,看着梅山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满心的欢喜。

人的一生的价值所在并不仅仅在于生命的长短,更在于其重量。张永祥九十余年的漫漫人生积淀下来的就是一份厚重的财富,回望岁月的零星片段,他依然记得踏进梅山的第一天,“那一天,青春和未来都刚刚开始”。(通讯员 叶佳瑶 虞志倩 叶奕懋)http://zj.sina.com.cn/edu/dzyx/2014-07-31/110118376.html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