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浙江工商大学儒学茶座同仁应杭州商学院邀请在富春江畔的桐庐新校区举办第十七届儒学茶座活动。当天还就杭州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召开咨询座谈会,畅谈校园文化建设,为营造舒适、文明、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出谋划策。
参加本次儒学茶座的人员有:黄绍筠、王绪琴、朱桂平、刘晓梅、仇赛飞、何其敏、施巍、黄渝雅、孔润锋、雷军。还有负责本次活动的杭州商学院赵干老师、李全泽老师。以及来自浙江能源集团的赵阳及刘琪等。另外杭州商学院读书会、翰林国学社、左岸文学社等社团成员及喜好阅读的同学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届儒学会活动持续两日,6日中午抵达桐庐校区并参观校园,次日安排游览桐庐博物馆、孝义获蒲古村两处桐庐县当地文化景观,以观摩体味桐庐历史文化。在6日下午读书会开始时,赵干老师首先发言,致词欢迎参加本次儒学茶座的老师与同学们。之后向在座同仁介绍杭州商学院新校区一年来的建设情况。王绪琴老师则代表儒学茶会全体向杭州商学院方面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儒学读书会的历史沿革。又以杭州商学院优秀毕业学生施巍为例,鼓励在场的杭州商学院同学多读书,多参加类似的读书活动,来扩宽自己视野以及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黄绍筠老师作为儒学会的元老,回忆了儒学茶座同杭州商学院的关系,将此次活动比喻为“回娘家”,认为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参加读书会,相较西方的seminar,可以直指心性,得出很多心得体会。
此次由王绪琴老师领读《论语•宪问第十四》,鉴于本章共有四十七章(依朱熹分类),篇幅较长,故分下午、晚上两场举行。
开篇首句“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激起在座的热烈讨论,在场的同仁分别从历史、道德、文化等角度去思考孔子回答的原意。黄老师首先以“耻”字的古字形来解释耻具有内心羞耻之意,之后他指出世俗人眼中的耻有三类:一是因攀比而产生的羞耻心;二是违背人性本能的耻;三是工作偷懒,待人虚伪而心生羞耻感。黄老师认为,前两种都非孔子眼中的“耻”,只有第三种才是真正的“耻”。在座有同学提出来一个问题:邦无道时,谷,是可耻的。这容易理解,可是邦有道时,谷,怎么也是可耻的呢?确实这句话解释起来让人难以理解。雷军认为此处可能有脱字,按照古人对文形式,或许“邦有道,谷”后脱一字与“耻”相对。则此句的意思是:邦有道时,拿俸禄不是可耻的。而邦无道时,拿俸禄则是可耻的。王绪琴老师则认为,这作为一种可能的推测是可以的。但是,在没有足够的文献依据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怀疑文本,并对文本做增减。若依原文,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说:不论在邦有道或邦无道时,作为朝廷命官,若不能克尽职守,却尸位素餐,都是可耻的。因为,在邦有道时(已向无道转变),不能进行匡救,却又不能在沦为无道后洁身而退,这都是为官者之耻。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历史上,子产是郑国的宰相,执政23年,有治水利、著刑书等善政。而子西执政楚国,政绩平平,不足称道。从该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产、子西和管仲三人截然不同的评价。朱桂平老师总结道:子产为“惠人”,子西是“庸人”,管仲是“智人”,有点遗憾的是管仲虽才华出众,可惜内心狭隘,不会培养人。雷军同学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骈邑这一采邑名的出处。黄老师认为该段话极富旋律感和音乐美,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感叹词为朗诵增添了不少美感。
在第十四章中,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王绪琴老师介绍了关于此章的历史背景。在《论语》众多章句中,其对话都是有特定环境的,而非具有如今普遍之意义。施巍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要约,其举朱熹解释“不要君”之“要”为“旧约”义,参考现代要约的时效性,颇见创意。而朱桂平老师则认为臧武仲此人贪得无厌,告诫在座诸位做人欲望不要太多。十五章孔子评论“静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大意是: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黄绍筠老师通过列举晋文公诸多不光彩史事,如烧死介子推来印证孔子的判断。
在第十六和十七两章中,孔子赞叹管仲之仁德。王绪琴老师觉得管仲是“行大义不拘小节”,在两件事情轻重相衡的情况下要有所取舍,这才是大丈夫所为。来自浙江能源集团的赵阳认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而管仲是实用主义者,两人的性格不同,但彼此的目的都很相似,那就是安邦治国。总之,孔子赞赏管仲,其必有被孔子看重之处,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所存史事多湮没于历史之中,故今人仅从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而已。
本篇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有同学认为它体现了敬业精神,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只关心自己,不关心集体的行为。刘晓梅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阐述了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她认为,于公,大学生本应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但现实大多是缺乏应有的家国情怀,体现为对国情、历史和民族前途漠不关心;于私,大学生大多乐忠于八卦绯闻,对明星私事津津乐道,爱谋不当谋之事。王绪琴老师认为,孔子所言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下句“君子思不其位”意思相同,是指君子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去经营自己的事情,不可越俎代庖,这是孔子正名思想的典型体现,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句可相互印证。后文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亦是此意,君子希望通过修己,进而安人。
会上,杭州商学院的同学积极发言,其中有位女生提问说,孔子倡导的很多礼仪同今天社会的发展有矛盾,又何必要再读这些“糟粕”的东西呢?确实,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也是很多经典面临质疑的主要问题。现在社会上对待经典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盲目尊经,认为凡是古人说的都是正确的;另外便是怀疑者,今古相差甚大,没什么可以做借鉴的,这些糟粕的思想应该舍弃。对于这两类的看法,读书会在座的老师们认为,读书首先要消除功利心。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古时社会与现代社会面对的问题在深层次上都是一样的问题,比如人性问题、道德问题。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的外在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读书要深思明辨,法古而不泥古。因此,消除功利心的阅读、讨论,涵养自身的品性,在传统文化中受到古人智慧的熏陶和洗礼,这才是读书会的目的。
在晚上,施巍作为学长,另在一分会场与一些学生就“国学与成长”为题进行了交流互动。读书会接近尾声时,赵干老师代表学院聘请黄绍筠老先生为翰林国学社的指导老师,同时也聘请施巍为《论语》治学的指导老师。通过此次在桐庐校区举办的读书会,为杭州商学院举办读书会提供了一个示范,也为丰富“塘塆文化”(新校区在塘塆山下)增添了一些色彩。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