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大精彩2016•本科教学篇
推进“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 实现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字体:

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在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获得第2名;在浙江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一项金奖和一项银奖,这是继2008年、2010年后,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第三次夺金;在第二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一项,银奖一项和铜奖四项,实现该项比赛金奖零的突破。

这是学校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本科教学的内涵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以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

出台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做好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学校将于2017年上半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认真做好各项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学校制定了《浙江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成立了各个工作小组,细化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和工作进程,完成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自评报告初稿等工作。

以专业评估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内涵。为进一步规范本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加强对学校本科专业的宏观管理,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内涵式建设,学校制定了《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方案》,并要求各学院完成专业自评工作。组织完成了省级“十二五”优势专业的验收和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的申报工作,并有11个专业获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立项。

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2016年,学校把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组织建设了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4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截止目前已有11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蒋承勇教授主讲的《外国文学史(一)(二)》已有2万多在线学习用户;学校已有80多名教师和8300多名学生通过省共享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都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这不仅提升了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同时将学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深入开展“一体多元”课堂教学创新,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第一课堂教学创新。2016年学校共立项7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8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和45项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引导教师采用探究性、合作式、基于案例或问题的教学方法,进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继续邀请财务总监、金融高管、技术专家等实务精英为学生上实务专题课,着重讲授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2016年全校安排“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100多次;加大“课堂教学开放周”开放力度,首次开放全部课程,邀请校内外代表对学校课程进行集体观摩,并开展了“党员干部进课堂”活动,切实提高了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构建“六博雅”通识教育路径,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通识教育,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博雅课程、博雅经典、博雅讲堂、博雅优培、博雅协会、博雅社区等“六博雅”通识教育路径,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2016年,学校组织评选了优质精品通识课程25门,引入校外优质网络课程15门;组织创建了博雅学会,并建立了博雅学会公众号,定期推送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大纲、老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栏目;组织编写了《博雅经典阅读》和《博雅电影赏析》丛书,创建了包含100部经典图书和100部经典电影的在线平台,完成相关资源的导入、试题库编辑、系统测试等工作,并已正式开放给学生使用;学校还成功组织了浙江省“互联网移动时代下通识教育”会议,100多所高校参加,学校向全省高校介绍了通识教育的经验。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2016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45项,比以往超出10项。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九届全国创新创业年会上,学校共有3个项目入选。2016年,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达5300人次,获得A类竞赛省级三等奖以上17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8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72项,比2015年的156项有全面的提高。

积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校内外实践创造条件。2016年,为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出台了《浙江工商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促进校内外联动的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开放共享机制。确定了8个校级大学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6个,校内外混合型实践教育示范基地2个。依托文科实验中心,构建了虚拟商业仿真环境(VBSE);组织完成了10个校级实践教育示范基地的验收工作;搜集整理实习汇编16本,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校内外实践环境。

继续做好第二校园工作,丰富本科生学业历程。为了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选修个性化课程,积极与国内外优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交换项目,签订学生交流、互访、合作协议,双方互派交换生。2016年,学校共派出506名学生到国(境)外知名高校,43名学生到清华、浙大、对外经贸等国内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互联网+”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6年,学校制定了《创业管理微专业管理办法(试行)》,将创业课程以微专业认证的形式面向校内外开放,这是全国第一个创业管理的微专业。截止2016年底,参加“创业管理微专业”学习及认证的本校学生数计109人。温州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校外单位在创业教育中也使用了该课程。 “创业管理微专业课程群”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建设创业教育社区,培育创业文化。本着“一体多元”的教育理念,除第一课堂的创业课程教学外,学校还努力建设宽松但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创业社区,使之成为活跃的创业教育第五课堂。通过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或外部专家学者,与在校学生分享其创业历程和心得,使创业互动交流更加广泛,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思维,提升创业能力。2016年,创业学院新聘请校外创业导师7名,通过省创业导师培训工程培训了校内创业导师20名,校内外创业导师总人数超过50名;举办了三期“创业者说”系列活动,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和创业社区建设。

校、政、企协同建设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探索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2016年,学校启动了教工路校区中区的规划改造项目,这是学校寻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新突破的一件大事。5月,以“聚智维新,融创图强”为主题的创业园项目正式发布;9月,经过多部门协作,集校友力量、社会资源、政府支撑于一体的“浙江商大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作;11月,创客商学院(筹)成立暨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秘书处挂牌仪式在教工路校区举行,标志着“创业园区”+“创客商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对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水平,更好地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助推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及电子商务实验区等重点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平台,扎实推进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工作

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做好培养过程管理。2016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常规的教学学术讲座、教学沙龙、教学午餐会、实务精英论坛、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共51场。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活动形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此外,中心为推进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等专题培训,增强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能力。

以提升助讲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强化助讲考核环节。2016年,学校共有40位青年教师通过了助讲考核。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考核前对助讲教师的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核,未达到培养期限的不得进入考核环节。在现场“说课”考核环节,通过“问题引入-原理阐释-分析路径-得出结论”的教学设计为考察重点进行考核,增强了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的有效性。

组织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技能比赛,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技能。2016年,组织开展了校级青年教师技能比赛,评出校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14个和优秀奖12个。推荐多名教师参加了浙江省青年教师技能比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

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师培养的先进经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会议、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工作会议等,学习国内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先进经验。中心也接待了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来访,就如何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效果等问题,与兄弟高校进行了交流。通过学习和借鉴其它高校的先进做法,提升了学校教师培养工作的水平。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