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间咨询室到全国示范基地
浙商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侧记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4-11-03   字体: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对此,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晓刚教授很感慨。26年来,他目睹、亲历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与其他教师一起,呵护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心灵。

艰难“起家” 

1988年的一天,时年25岁的王晓刚来到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取经”。彼时,浙大是国内尝试为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

也是在那一年,王晓刚拉起了一支由7名教师组成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杭州商学院(浙商大前身)心理咨询室得以建立。“当时没有固定场地,没有专门经费,也缺乏必要的设施。”但这还不是最难克服的,王晓刚告诉记者,在当时的高校,“心理咨询”还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词。“什么是心理咨询?”“怎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现在看来最基本的问题,当时并不是很清晰,这支谈不上多么专业的队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然而心理咨询工作的“业余”性质和边缘化地位,让这些纯粹是牺牲休息时间义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们难以坚持下去。“还要承受一些不被理解的压力。”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王晓刚显得有些无奈,“心理咨询教师流动十分频繁,那时几乎每个学期要换一拨人。”

他直言,自己也差点当了“逃兵”。“是学校领导的鼓励、学生的需要,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看到的成效,让我选择了坚持。”

王晓刚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他的团队逐渐不满足于待在咨询室被动等待学生上门求助,而是尝试“主动出击”,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卫生的常识,“这就有了‘宣传教育’的意识。”

更名后实现快速发展

1993年10月,该校党委发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这在当时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党委发文,标志着这项工作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和确认。”王晓刚欣慰地说,“由于从业余转为正式,从民间活动升格为官方(学校)行为,心理咨询工作得以快速发展。”

他介绍,接下来的几年,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由关注大学生中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转向关心全体学生,心理咨询由“防病治病”的单一功能发展为“防病治病、调节情绪和开发潜能”的多级功能。“有了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注重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多极化工作网络的格局开始形成。”

2002年1月,该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更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心理咨询’到‘心理健康教育’,标志着学校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有了质的飞跃。”王晓刚介绍,学校从那时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成才服务,加强以成才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

除障碍性心理辅导外,该校确立了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促进潜能开发、提高学习生活工作质量。

截至目前,该中心除了拥有良好的办公咨询场地外,还有一个集宣传教育、团体活动、情绪调节和素质拓展等功能于一体,室内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心理梦工场”;在师资上,中心现有专职教师6名,兼职教师(多数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94名。此外,该校已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各个学院都有心理辅导站,辅导员同时兼任心理教师;在班级层面,还配有心理委员,由选拔出来的学生担任。

王晓刚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的工作,从业教师不仅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以及善于与学生沟通的素质。多年来,这些专、兼职心理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付出加倍的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学生,带着满腹心事走进来,再带着轻松的心情离去。

□本报记者  李 平  通讯员  王汝菲

http://www.zjjyb.cn/jyb/zhxw/8080.html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