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论语》里的篇目,变成了小朋友口中韵味悠长的歌曲;深奥难懂的诗句,成了好唱的句子。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感·行”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小分队来到了浙江丽水遂昌小岱村,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国学课堂。
又坐车又步行,志愿者来到小岱村
小岱村位于遂昌县城西30公里,地处牛头山麓,途经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这个山村环抱在群山之中,交通不便,从村里乘车进县城需要至少一个半小时,每天前往遂昌的公共汽车也仅有四班。
沿着蜿蜒的山路,志愿者们来到了小岱村,恰逢大暴雨,光是踩着泥泞的道路上山就花去了一个多小时。一间矮小的砖瓦房放上座椅,挂上小黑板,这就是小岱村的学校了。
看到学校里简陋的设施,队员们有些诧异和不适应。可是看到冒雨来学校,被大雨淋得湿透却依旧认真念书的孩子们,大家都有些感动,也愈发感受到肩上的担子不轻,使命感更重了几分。
据小岱村村长介绍,村里的青年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年幼的孩子在村里,有些跟着老人,有些就一独自一人生活。为了不让孩子们的教育落下,村民们合力办这所学校,该校不分年段,在教学建设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若想要接受条件更好的教育,就得去遥远的县城学校。
“大学生能来到山里支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师资并不是最重要,爱和关心胜过一切。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爱的力量,也不要吝惜爱的付出。”小岱村学校的李老师说,大学生在小岱村支教能给了孩子们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陪伴,非常支持。
变着法子教学,唱改编歌传授国学
虽然环境简陋,但孩子们脸上充满稚气的笑容。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站着,吟唱《诗经·木瓜》,一边吟唱,旁边大学生用吉他给他们伴奏。
在唱歌声中,孩子们显得很欢快。在大学生的带领下,孩子们提高嗓门,开心地吟唱。
实践队员林同学说,用吟唱的方式比较好记,最早是学校两个男同学给《弟子规》中的几段谱曲吟唱,后来觉得效果还不错,就给其他一些篇目也谱曲了,如《子衿》、《野有蔓草》、《长歌行》等。“比较好记,又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这里的孩子学习基础弱了一点,增加了我们的授课难度。很多知识生怕他们不理解,大家就变着法子教学,上课深入浅出。”队员陈同学说,他们还和孩子们分享了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弟子规》,教孩子们背诵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还讲了中华德育故事、解说每个孩子姓氏的起源等等。
实践的日子里,虽然遇到困难不少,成员们也没有停止把知识和爱心传递给学校的孩子们。虽说是授课,队员们不拘泥传统的形式,他们用多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乐趣,也在他们心里播撒下了“仁,义,诚,敬,孝”的种子。
暑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是自我充电的时间。兼职、实习、补习等成为了他们暑期生活的主旋律。而这群大学生会选择去暑期实践,让支教期间的生活在慢慢的影响着、改变着小分队的每一个人。
“这次的旅程不同于以往的安逸,虽然辛苦,却让每个人受益匪浅。”陈同学说,在小岱村的山上,还游览了古树长廊,看到了满目的翠绿和云海,观赏到了漫天的星空以及无意中闯入的萤火虫,这种宁静而单纯的生活使平日里浮躁的心灵得到了沉淀。
本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叶修吟 叶雨桑 冯益飞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4-08/06/content_2773708.htm?div=-1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