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一向是中国学生的死穴。浙江工商大学两位学生分别参加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EVE8和LEVE7的语言课程(ALP)。短短4个月的交流学习让凌燕飞和陈苏杭成长很快。
陈苏杭回国后,被同学们称为“飞速妹”。她不仅得到了A的成绩晋升到了Level 8,而且在写作上超出了老师的预期,得到了E(exceed objects)。最后她还在美国考一次托福,得到了105分的成绩。“在美国的这四个月的经历是我毕生的财富,我学会了如何独立,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体会文化差异并学会兼容。当然,我还结交了一群热情、友好的来世界各国的朋友。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纽约的地区检察官的办公室,激辩的法庭和有序的工作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并且更加坚定我的未来目标,就是出国读研。”
点通英语“听说”的“任督二脉”
初到纽约,处处是挑战,大学英语水平居然难以从容应付生活上的交流。凌燕飞说:“纽约人的语速很快,还带着口音,甚至我连购物、出行中的交流都成了问题。上课时也是,因为班级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所以讲的英语都会带一些口音,一开始上课同学的发言我基本听不懂,只能听懂老师讲的。特别是听力课上,音频资料语速非常快,真的如天书一般,问答题纸上几乎是空白。”
陈苏杭选择旁听了哥大的法学课。“旁听最多的就是刑法课了,刚开始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私下里我就加倍学习,也更加频繁地与同学交流,来加强练习口语。更甚,我还尝试着与美国本土同学交流一些法律专业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能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了,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也渐渐听懂了,自己也说得顺畅多了。”
“浸泡”在英语的环境下,并经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两位同学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凌燕飞说:“随着听力练习的增多,养成了在听的同时快速记录关键词的习惯,慢慢地可以听懂大意,然后一点点去抓住细节,问答题纸上也基本都能答出来。”
真正融入课堂,而不只是一个听众
哥大教学方式是多样而且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包括小组讨论、万圣节写剧本演剧、辩论赛、角色扮演、个人演讲等。“开始在课堂上会比较羞涩,不敢发言,讲的句子也断断续续。”凌燕飞说,不断练习后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英语更加流利,甚至可以在辩论赛里争得面红耳赤,在课本剧里演得绘声绘色。“每次课的小组讨论交流练习,使我受益匪浅,真正融入了课堂,而不只是一个听众。”
凌飞燕说,她还经常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如集体去看电影、去百老汇看剧等等。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周的课上,会有全班的派对,大家带去各种自己国家的特色食物,气氛非常欢乐。
课后要做的功课多
课堂上有很多练习,老师也会布置不少课后作业,如录音作业、论文写作、阅读练习。
做了大量的练习,凌燕飞感觉词汇量加大,阅读的速度加快,可以较好地掌握略读和精读的技巧。“阅读作业一般都是一篇4至8页的长阅读,老师在下次课中会精讲,回去阅读时主要需要理解大意和学习生词。一定要认真及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工作,否则第二天上课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每周都布置一篇论文。老师会认真批改,纠正出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错误,并要求同学们重写后上交,直至老师满意为止。凌燕飞说:“每次的论文一定要自己写,不要因为担心自己写得不好而去抄袭,那样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如果要引用一些资料,即使是来源于维基百科,也一定要在论文最后注明参考文献。”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4-06/17/content_499042.htm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