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进校园
创业课热度超过演唱会
创业教育,学校可以考虑和企业合作
5月15日晚上8时,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不时传出的掌声和笑声,一遍遍划破校园里的宁静。这里并不是在举办什么精彩的文艺演出,而是来自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专家和创业导师们,在和学校的师生做一场关于“创业”的交流。这是商报“创业板”进校园活动的第三站,也是浙商大教工路校区的同学们盼望已久的一堂“创业课”,专家和创业导师们生动、风趣、幽默的演讲和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笑声。
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
见习岗位怎么申请?
健康产业趋势、创业项目介绍、创业政策讲解……从18:30~21:30,原定两个小时的活动被硬生生拖到了三个小时,如果不是主持人及时“刹车”,或许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一切都是因为,同学们对于创业和就业有太多的问题想要问。
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和大一大二的同学们不同,大三的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专家介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里面的见习岗位,我们要怎么去申请?” “如果你觉得自己暂时不适合创业,也可以选择到见习基地去见习,这是你们进入正式岗位前的一个彩排,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武长虹的回答,给了同学们莫大的信心,“如果你在一个见习岗位上做得好,除了能拿到政府和企业的见习补贴外,企业还有可能优先录用你成为正式员工,毕竟用生不如用熟嘛。现在我们已经有194家见习基地企业,岗位有5000多个。如果浙商大的同学们来申请我们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的见习岗位,我愿意优先录取大家。”
活动一结束,武长虹被想要知道见习基地更多情况的学生们围了起来,有的向她要电话号码,有的打听具体的报名方法。学生们的热情,超出了每一个在场嘉宾的想象,“这说明,其实他们还是很有需要的,只是缺乏一个了解政策的渠道。商报的‘创业板’进校园活动,就是给他们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
创业这条路究竟怎么走
学校老师和学生们一样焦急
在互动环节里,创业导师、亚思控股总裁江亮成了学生们的“围攻”对象,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拉着他不放,一个个问题都很尖锐:学校的创业教育怎么做?自己创业如何建立团队?创业到底是回家好还是留杭好?……
江亮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和老师的疑问。
“为什么我要劝大家回家去创业?原因有三个:第一,你的家乡,也许地方小,但是你在那里的人脉比较广,信息传播也快,你的人品大家都知道,对你比较有信赖感;第二,家乡地方小,创业成本比大城市里低,房租便宜、投资小,容易成功;第三,小地方的信息不如大城市发达,只要你有个好的灵感,有个创意,对当地的人来说就是很新鲜的东西,你能够影响他们,甚至领导这个行业。”江亮说,“创业想成功,你们要记住西方经济学家总结的四句话:单位时间内,你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就要追求最多的产品数量和最低的生产成本。”
那么,学校的创业教育该怎么做?“就像导师们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技术水平也不高,管理水平也不高,这该怎么办?我们高校的创业教育,这条路该怎么走?”浙商大食品学院的吴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觉得,学校可以多和企业接触,比如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学校的时候就找到自己的目标,从大一开始,为这个目标做好准备,建立自信心,做好知识积累。现在的学生,从高中上来,一下子觉得人生经过高考之后没目标了,就把学习放松了,开始混日子。但是,如果让他们从大一就确立目标,他们经过两年、三年的积累,整个人就会脱胎换骨,也就有了创业、就业的基础。”江亮的话,让吴老师和在场的学生们频频点头。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