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天是蓝的,空气也应该是清新的
美国老师通过商报呼吁:让校园远离香烟,让杭州的天更蓝
商报讯 (记者 张凯 实习生 刘莎) 吸烟有害健康,这行印在香烟外包装上的字,几乎深入了每个烟民的心。不过真要让众多烟民践行控烟,难度似乎不小。
3月1日,《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就要开始实施了。到时候,无论是在地下人行通道、各类学校,还是在图书馆抽烟,就可能受到50元的罚款。
距新政执行还剩40天的时候,浙江工商大学的美国外教Martin Vander Broek有点迫不及待了。昨天下午,他找到本报,目的只有一个,呼吁更多的人不抽烟,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天更蓝。
现象回顾:大学校园里的烟 让师生都很无奈
两年多,65个大中城市,这是美国加州人Martin在中国待的时间和到过的地方。出于对中国的热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响当当的中文名“大山二”,还在一年前来到了杭州,在浙江工商大学教英语。时间一长,长相英俊、性格开朗、上课幽默的他,也让自己拥有了不少学生“粉丝”。也正是和同学们的亲密无间,让他无意中知道了一件事。
一天,Martin来到男生宿舍,一位学生就向他抱怨:6人合住的宿舍,其中有个学生经常抽烟,这样一来,被迫吸二手烟就成了其他5位同学经常遇到的事。说服吸烟的同学戒烟,成了接下去学生和老师的重点任务,不过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为“小烟民”依然我行我素。
无奈之下,Martin想到了商报,“我希望通过你们,能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控烟条例,远离香烟,让西湖的天空更蓝。”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还放了《China Daily》等几份报纸和杂志。如果有必要,Martin打算一家家找过去。
老外支招:杭城的公共场所 应有更多的“no-smoking”
听很多外国朋友说,中国是不控烟的。因为这话,Martin不知道“跳”了多少次。在他到过的中国城市里,北京、香港等地的控烟举措就做得很好。在北京,因为奥运,大家都有意识地约束着自己;在香港,则是“最高5000元港币的处罚”吓着了烟民。
由于学生放寒假,难得空下来的Martin就骑着公共自行车在杭城四处转悠起来,他想看看,杭城的酒店和旅馆是不是也有“no smoking”的标志,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禁止吸烟的标志,我只在机场看到过,其他的公共场所,像宾馆、车站、学校,到处都有人吸烟,也很少有禁烟的标志。”
Martin说,新政是需要人去执行的。在接下去的时间里,他希望杭州的公共场所里能多点“罚款50元”的标志,让人们知道这个新条例的诞生。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