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0-04-24   字体: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寄托我们民族未来希望、作为今后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课余的阅读状况如何呢?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系梁春芳教授曾组织学生,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杭州地区16所高校的大学生和
研究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巧合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余皓明教授也组织学生,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过问卷调查。这两份来自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调查报告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上网时间超过了读书的时间;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兴趣爱好;他们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认知阅读的重要性,但又困惑于不知道读什么书和不知道怎么去读书。

读不读 网络阅读挑战传统阅读
  629份的回收问卷,显示杭州地区16所高校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和阅读书报刊,两者的比例分别占81.7%和51.5%;平均每天课外读书时间,半小时至2小时的占84%,4小时以上不足6%;每学期读书的数量,1-5本的占68%,0本的占4%。
  500份广州地区的调查问卷说明,76%的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超过7成;43%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只有15.4%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每学期阅读1-3本的占46%,阅读4-6本的占25.4%。
  余皓明:这些数据说明,网络是大多数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网络的多功能优势可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网络夺走,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纸媒的阅读时间减少。不过,从上网的目的看,查阅资料的人数比例最高,说明学校图书馆的部分功能已被网络取代。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辅助性的学习工具,上网查阅资料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的延伸。从读书的目的看,大学生阅读是相对独立自由的。
  陈德弟(南开大学教授):总体来说,大学里博士读书的比硕士多,而硕士读书的比本科生要多。主要是由于现实就业和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大学生太过功利,只要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的学生被保研也不愿意读。其次,名牌大学,如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中,读书氛围要比地方院校好多了。
  荣方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阅读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原因在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获取资讯的需要、兴趣休闲的需要。同时,学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高校有较好的阅读环境。第二,大学生的阅读结构主要由专业书、经典作品、畅销书组成。由于课堂讲习、论文写作的需要,须广泛粗略阅读大量专业图书,同时聚会聊天或者休闲又需要阅读一些流行时尚的图书,如文史青春类畅销书。

读什么 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质
  广州的调查显示,超过5成的学生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比例超过了名列第二的专业书的阅读,位居榜首。69.8%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但阅读5本以下的人数占了32.7%,阅读6-10本的人数占37.6%。杭州的调查中,文学阅读里排在前三位的是经典名著、青春文学和散文,此外依次是玄幻小说、武侠小说、评论和诗歌。
  余皓明:为什么会出现认为经典阅读重要、却读之甚少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晦涩难懂;内容与时代脱节;专业更重要;没有兴趣。我认为,经典本身属高端读物,需要有阅读的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阅读心境。曲高和寡,故读的人自然就少。另外,要使学生对经典阅读感兴趣,首先要解决他们阅读的障碍,对于那些内容难懂的经典,需要有高质量的辅助读物,如“今译”或“导读”之类。在这方面,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普及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还有,要挖掘具有鲜活思想文化资源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向学生推荐,如毛姆的《小王子》、《人性的枷锁》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同时,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国家和相关的行政部门、高校、出版产业、阅读者等多个子系统,假如我们只是要求这个大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阅读价值链的终端——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那是不太现实的。更为可行的办法是,价值链上的各种力量要协作整合。环境决定心理,心理决定行动。容易受风尚的影响是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在国家与出版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阅读成为一种风尚,使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时尚,不阅读就是“老土”时,那么,阅读就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需要,一种“悦读”了。
  庞雪晨(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我认为,更早接触到情感诉求的90后进入大学后,所选择读物的故事内容会更加开放,以满足他们对成年人多元情感冲突的猎奇和完成他们对自由独立向往的现实性追求。另外,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素质的大学生,无疑会选择经典性、传奇性的读物,例如对于丹、余秋雨等文化学者普适作品的阅读,可以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完成自我知识结构重塑,以满足他们在同龄人群体生活中自我展现和自我认同的特殊心理成长需要;有的还会阅读具有传奇性色彩作家的著作,例如女生会阅读张爱玲、波伏娃、杜拉斯等女作家的传世佳作,这十分符合处在角色转变中年轻女性的阅读心理,从已有知识中寻找自己未来的路。还有,作为时尚休闲类书刊的选择,如《花溪》、《南风》或一些与港澳台青春电视剧的紧密相连的纸质出版物,只会在大一大二时作为一种兴趣的延续而得到购买,但这样的阅读兴趣逐渐会随着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而被淡忘在记忆中。
  总之,大学生群体特点是心理变化具有跳跃性、求知性、交替性、猎奇性,自然造成选择时的困惑和迷茫。这主要源于阅读外在选择与内在心理需求的不统一。外在选择可能来自群体压力、媒体宣传、课堂延伸、反复听闻、图书馆藏书等,而内在心理却要求阅读达到某种效果或目的。我觉得这种由大学生复杂激烈的心理变化引起的具有强烈目的性的阅读反而会造成阅读效果的不明显,产生从已成知识中寻找答案的预期失落。在这一过程中也许大学生们会问,我们读书有用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吗?而正是这一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阅读心态往往就会造成大学生阅读市场的萎缩。
  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的书可能往往不是学生想读的书,年代久远、专业性强都呈现出无趣或严肃的气氛。图书馆的购书系统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脱节。我分别在杭州、昆明、太原的三所大学就读,可以确定的是这三所学校的图书馆征订工作都没有做过大学生阅读需求调查,尽管在网站上都有与读者交流的通道,多是形同虚设。针对这个问题,应该以学校或学生会为主体促成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的主动表达和切实解决。
  朱瑞珂(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对于我和周围的同学来说,现在读的书主要包括专业书籍、职场类图书、网络热门小说。读专业书籍,一是学业需要,兴趣所在,二是为了考试和考证,这种原因下我们更能够集中注意力、高强度地看书。读职场类书籍则是为了获取做人做事的启发,思考职业发展途径,认识社会。读网络热门小说,主要是一种休闲娱乐,是平时放松的方式之一。

怎么读 大学生需要阅读指导
  来自广州高校的调查显示,不知读什么书和不知怎么去读书的人数分别为39.2%和33%。而来自杭州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阅读中最主要的困惑是不知道读什么书和不知道怎么读,比例分别是46.4%和31.8%。在是否需要专家导读调查中,55.8%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和比较需要。
  梁春芳:这说明交流图书资讯和加强专家导读是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我在浙江工商大学连续7年开设了“畅销书与阅读时尚”选修课,学生人数从最初的不足40人扩展到现在的120多人。
  我在调查中还发现,85%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一些媒体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单对大学生阅读引导作用并不大。这些畅销书好似一块大蛋糕,看上去可以“通吃”,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口味,但对大学生来说,很难满足这个读者群体的兴趣和阅读愿望。目前我国出版业在设置图书产品线时已经非常注意读者定位,但在图书销售、宣传及阅读引导方面还处于一个一块大蛋糕“通吃”的状况,还有待出版界和媒体通过共同努力加强阅读指导。
  徐雁(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其实,“书香社会”只能是一个文学好书飘香的社会,“学习型社会”要以文学阅读和推广为人文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必须重建文学阅读的优秀传统和学科基础。在这方面,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要行动起来,要切实让图书馆的书活动起来,藏书要以读书用书为“抓手”,“全民阅读”为“推手”,不要让它们变成“图书博物馆”或者“大机房”。如可进行“漂流一批小说,收获一片书香”读书征文活动、“同读一部好书,同看一部影视剧”的“大阅读”心得演讲比赛。而“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让大学生多读“无字之书”,还可以有创意地开展职业主题书刊阅读教育活动。如医药学类的院校,不妨进行“药王、医圣故里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没有铁肩与妙手,怎能担当大道与书写锦绣文章?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心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关乎他们的综合素养及能力。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在阅读中做到“左书右网”两手“硬”,才能从信息世界中获得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