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焕在富阳考察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技术时强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低碳城市建设
本报讯(记者 王夏斐)一套投资6万余元的设备,不仅可消化1000人口规模自然村的生活垃圾,还能产生有机肥料和沼气。这一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传统处理方式的新技术,受到了市政协的关注和重视。昨日下午,市政协主席孙忠焕率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专程赴富阳考察垃圾生态处理技术,实地察看了位于胥口镇胥口村的试验点,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汇报,研究下一步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低碳城市建设。
由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合作研究的“农村生活垃圾高效能源化和资源化的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课题进行了10年之久,目前已经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得到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从胥口村试验点两年多的进展来看,垃圾生态处理技术层面趋于成熟,对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很明显。
认真听取课题组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后,孙忠焕对科研人员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这项课题具有技术成熟、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成本不高等特点,是解决农村有机垃圾处理的切实可行并且经济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容易为农民群众接受,对于建设低碳城市、共建共享覆盖城乡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改变农民群众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和增强环保意识。三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科研中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是推进高校科研的好形式,尤其是科研项目注重与社会需要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自愿合作攻关,并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值得推广。
孙忠焕对科研课题的下一步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提出具体要求。他希望科研人员在高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提高技术的科学性和设备的合理性,在项目适应性和经济性方面下功夫,继续深化扩大应用范围、降低经济成本等方面的研究,千方百计减少建设投入、降低建设运行成本;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工作,将垃圾生态处理项目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坚持从点到面、从易到难的原则,认真总结,竭力推广,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乡镇用上垃圾生态处理技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合理安排支农资金,制定相应扶持政策,促进项目推广。市政协和各新闻单位要加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帮助农村地区改变过去垃圾处理方式,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自觉支持生活垃圾生态处理。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