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学子研发“乡村大脑”,打造数字治理一张图

来源:腾讯新闻  字体:

(通讯员 王婧 林晓莹)近年来,乡村振兴作为热门话题一直被人们争相探讨,数字乡村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把数字高校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数字化改革大潮中,高校不能缺席,更不能成为短板。一年多来,浙江工商大学不仅在数字高建设上取得成果,同时也培育出了大量数字化人才。

目前,浙江工商大学一支创新创业团队研发“乡村大脑”,打造数字治理一张图,已运用至2省8县25村中,正在向全国扩展,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入大数据的力量。

这个团队名叫“揽月数治”乡村大脑开发团,目前,他们创建的“1+N”中心的乡村大脑数据中心通过“1个平台架构”由系统层、数据层、感知层组成,实现数据可视化,“N个应用”则实现了多维多场景的管理,包含了智慧党建、乡村生活、数智产业、乡村养老房等多个方面,利用大数据,向用户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

夏颖是浙江工商大学硕士毕业生,也是团队的创始人。她表示,在项目调研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数据在“沉睡”是乡村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为了让数据活起来,团队在开发岩桥村时,对当地的地形、气候、路况以及主要产品分别进行了考察。“岩桥村历史悠久,属凤川街道管辖,西邻高铁新城,东接海康威视,是富春未来城与经济开发区交接的核心地带,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于是我们为当地设计了建租管用一码通、租房产业一览表、便民服务一指查等特色软件服务,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针对该现象,桐庐县凤川街道副主任汪来仁谈到:“海康威视桐庐生产基地及周边安防配套产业给岩桥村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先前乱糟糟的,仅外来务工租客就超过了8000人,尤其现在受疫情影响,需要多次派人排查。而如今使用了乡村大脑系统,对225幢农居房、近4000间出租屋均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实时可研判、可分析,情况便清晰明了了起来。”

此外,夏颖还提出“一招六式”的数字乡村解决方案,从城郊乡村式、文化旅游式、生态农业式、产业带动式、休闲康养式、科教体验式的六个方面打造数字化智慧应用服务场景。以“数治+数智”,她希望用实干的脚步丈量,踏出一条数字化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晓辰作为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他认为,产品就像是搭建地基,应用服务就像是积木模块,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增减或组合,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个项目是多年来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践行的目标,同时也是的把研究深耕祖国大地,赋能共同富裕的成果。

浙江工商大学于2020年9月启动“数字高校”校长工程,打通系统间数据壁垒,丰富校园中数字化应用场景,数字赋能的治理结构正一步步成熟。一年多来,学校按照“一事一库一图一生态”框架,贯通校内各业务系统,夯实线上、线下、掌上、自助“四位一体”服务架构,将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为全体师生提供各项移动智能服务。去年,学校还发布了数字化改革成果暨数字高建设的几项成果。作为浙江工商大学自主研发的“一码通办”创新应用,实现了相关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和各关联流程的无缝对接,融合学工请假系统、云战疫系统、一卡通系统到“我的商大”移动端,形成统一的商大校园码,该二维码结合疫苗接种、杭州健康码、入校审批、请假、出省报备、一卡通消费等各类事件信息,有效支撑了常态化防疫。

“要让大学从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创新教育为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表示,学校不仅要朝着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全面升级,还要将数字化深入贯穿到人才培养,丰富学生的数字技术理论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以数字化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助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