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要测试的食物放进去,就可以读取食品的甜度。听着有点神奇,但老师手里的这台检测仪做到了。”近日,在浙江工商大学食品感官科学实验室里,20名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学生体验了一把食品感官分析技术,他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味觉改变生活》,这门课更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浙江工商大学从去年4月开始,牵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等8所高校建立“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平台”。
《味觉改变生活》是“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平台”开设的线下“游学课”。线上开设的课程还有《机器人中的机械工程》《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岛野外生存》《中国竹文化》《诗意的人学》等20门体现共同体各高校特色的通识课,课程上线不到半年,近八千名学生参与选课共享。
据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厉小军介绍,校际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不仅打造特色通识选修课程,还促进学生跨校选课、交流、研讨,让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学生同一门通识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多选课、选好课的可能,同时通过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基于智慧创造、协同合作的教育体验。
开学前,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刘宇畅在选课系统上选了浙江农林大学的线上通识课程《中国竹文化》。选这门课的学生有97个,任课教师是中国农林大学老师杨言生。“作为一个文科院校的学生,能选修到农业科学领域的课程来修读让我对人文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把握更加中肯,并建立了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
尽管对农学专业很感兴趣,但也有些担心自己跟不上课程。不过,第一堂课便让刘宇畅打消了疑虑:“老师讲了很多以竹护绿、以竹造物,从种竹、卖竹到赏竹,以竹兴旅、以竹富农的故事,原来竹编、竹雕、竹簧、竹宣纸、竹丝画帘、竹油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推动竹农文旅深度融合、延伸竹资源价值链,经过创新和开发,竹材加工剩余物还可以进行发电,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科学的距离。”
目前,浙江工商大学有200多门课通识选修课程,不少课程需要由多个学院的老师跨学科共同完成,这是学校通识教育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课程。厉小军还分享了该校的做法,“通识课《水与人类生活》就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完成的,通过讲述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生命起源的探讨,让学生在一门课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也不再仅仅是讲授,而是需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识课《习近平法治思想》非常抢手,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不到三年,上课人次超2000人。尤其受人文、法学和金融类学生的喜爱。
“一门课程火不火,在于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厉小军说,这门课因报名人数过多,打破常规开设800人的大课堂形式在学校是第一次,这也是学校对思政工作的落实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
跨校际、跨学科融合通识教育是浙江工商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项新尝试。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柳裕表示,学校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学会在这个领域深入地进行思考,要教学生懂得世界、懂得中国、懂得社会、懂得自己,增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充分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成长,未来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
据悉,“浙江省高校通识教育学习共同体平台”还推进创建在线课程、精品通识课程、经典阅读、电影赏析、通识教育讲座等,围绕学科特色开展相应的实践类通识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6829.shtm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浙商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