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思考: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走进我校百家百科讲坛
发布日期:2008-04-24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刘梦溪先生于4月22日走进了我校百家百科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演。
演讲甫始,刘梦溪先生就向在座同学抛出了第一个话题:国学热,“国学”是否应该 “热”?刘梦溪先生首先从“国学”一词的词源说起,详述了“国学”一词的发展与演变。接着刘先生分析时下“国学”一词的概念,指出中国学术界所认定的“国学”即是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儒、释、道等诸多传统文化。但是刘梦溪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国学”指的是儒家所说的“六艺之学”,也就是章太炎先生所说的“小学”:四书学、音韵学和文字学。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问题时。刘梦溪先生认为,中国近代史开始于甲午战争,近代中国三次现代化过程,都还没有完成传统文化的重构过程。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好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工作,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很快会成为我们华夏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区别符号。
围绕“国学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刘梦溪先生以其独到的见解、诙谐的语言,燃起了在座师生对于“国学”的新感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考。
刘梦溪,男,1941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艺学和艺术学两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方向为文化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和艺术文化学,九十年代以来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1996)、《红楼梦与百年中国》(1999)、《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2004)、《陈寅恪与红楼梦》(2006)、《论国学》(2008)等。亦曾主持编纂《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35卷、1997),获中国图书奖。
(人文学院/供稿)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