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转型升级与组织变革: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心主任张仁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马龙龙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勇军教授等来自1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流通产业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及国家战略选择等重大现实问题。会议期间,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教授会见了与会专家。
研讨会上,高铁生教授介绍了流通产业在中国经济新成长阶段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关键时期和资本输出、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重大机遇期,流通产业将扮演中介和桥梁的重要角色。未来5——10年内流通产业将面临着重大机遇,只有不断推进政策研究、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鼓励资本输出、采取业态多样化发展,才能抓住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在会议期间,马龙龙、郑勇军两位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马龙龙教授作了“今后五年流通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15个重大问题”的演讲,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流通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流通产业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从国际分工、大国经济与大国流通、流通主体功能与流通空间布局、批发业的重振与崛起、流通法制建设、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等领域介绍了流通产业未来的研究方向。郑勇军教授作了“关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主题演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流通战略地位在中国尚未建立,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正确认识。针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郑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出口、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三大压力将会助推流通业在中国战略地位提升,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国际机遇也有望助推中国流通业加速实现功能升级、推进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流通产业研究学者只有主动与主流经济学并轨,找到与主流经济学的结合点,才能引起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才有可能确立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研讨会还围绕“世界流通产业发展新趋势和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与流通产业的地位和战略选择”主题展开了讨论,与会学者不拘一格、百家争鸣,认为流通产业在未来十年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战略地位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与会专家还就如何以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为基础平台,加强联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事宜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