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乌镇,晨雾未散,青石板路的缝隙间凝着未干的朝露。清晨六点半,静谧的街巷,几道蓝色身影悄然浮现,脚步声轻叩巷弄,漾开细碎而轻快的回响。他们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小梧桐”志愿者们,这是浙商大青年学子与乌镇的第12次相遇。9天时光里,他们在陈展宏、张瑞琪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早到晚穿梭街巷,日均两万步,把志愿的温度,悄悄写在了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木格窗上。
双向奔赴:一场青春的接力与绽放
“我们去年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踩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点位,”2024年乌镇峰会志愿者魏王聪对着身旁的“小梧桐”分享。去年,他带着巴黎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历练载誉归来,代表全体志愿者接过“小梧桐”志愿服务总队旗帜。今年,他以嘉宾的身份站上出征仪式的舞台,分享着“用专业语言搭建沟通桥梁”的深切感悟:“对我而言,‘小梧桐’最珍贵的特质,正是以青年担当连接世界与中国,传递责任与力量。”
这份跨越时光的传递,在万怡鑫的手中有了具象的重量。曾经仰望魏王聪学长背影的她,如今以重要嘉宾联络服务组执旗手的身份,稳稳接过那面象征精神与力量的旗帜——指尖触及旗帜的瞬间,入学时的约定涌上心头:“这面旗不仅是使命的延续,更是我对‘有担当的志愿者’初心的回应。”从幕后的旁观者到台前的执旗人,她的成长轨迹,正是“小梧桐”精神代代接力的生动缩影 。
在909名接续使命的“小梧桐”中,还有两束微光意外绽放,照见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高光。罗嘉艺与杜林锐凭借自信的微笑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2名志愿者形象照拍摄代表之二。“这些定格在照片和视频里的瞬间,将会永远提醒我:在最美的年纪,我曾用热情为这个世界增添过一抹亮色”,罗嘉艺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在这场意外的机缘中,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懂得欣赏水墨江南,懂得在青石板上读出诗意,懂得在橹声里听出故事的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每一位“小梧桐”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一笔一画:把乌镇刻进心里的日夜
“要做‘问不倒’的小梧桐,先做‘活地图’般的有心人。”11月1日起,乌镇景区的每条街巷都留下了浙商大“小梧桐”的足迹。舒心总习惯把容易混淆的岔路、藏在巷子里的点位随手记下。走路的间隙、排队等候的碎片时间,她会低着头默默背诵,把“左转见石桥”“岔路选窄巷”这类关键信息在心里反复默念;每天踩点结束,即便再累,睡前也会在脑海里“复盘”路线,模糊的地方就翻出记录再核对。几天下来,那些复杂路线被她记得滚瓜烂熟;蔡昕窈则选择用画笔“重现记忆”,她在白天一遍一遍地走进景区,将路线、点位刻在脑海里,晚上回到房间对照景区地图一笔一画绘制出标注着酒店、厕所、站点的手绘地图,还特意用不同颜色标注最佳路线,“画一遍比看十遍更记得牢!”她笑着分享自己的记忆秘诀。这份亲手绘制的地图,不仅是陪伴她完成后面每一次培训和服务的“秘密武器”,更凝结着“小梧桐”对志愿服务精益求精的匠心与热忱。
从清晨踏着露水穿梭街巷踩点,到深夜对着笔记默默复盘路线,这份对“精”与“细”的追求,也贯穿在每一段前期培训的时光里。多校PK环节里,去年就参与过服务的“小梧桐”郭欣雨再次出战,凭借对景区路线的熟悉和应急处理的经验,带领团队拿下佳绩;在笔试考核环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志愿者们都全情投入。他们不仅将志愿服务礼仪、嘉宾接待规范烂熟于心,还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各种突发场景,力求做到应对自如。“考核不是压力,是让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嘉宾的每一个需求。”郭欣雨说道。
紧张的培训节奏中,也藏着温暖的小插曲。11月5日晚,一场温馨的“青春思享会”为忙碌的培训时光添了别样暖意。常雪琦、方语琛等九名同学与“老学长”苗帅一起,以“我的‘小梧桐’日记”“在乌镇遇见另一个我”“我与乌镇的双向奔赴”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独特的志愿初心与成长感悟。
培训间隙,主持人突然将罗嘉艺、舒心、谢恩慧、李雨睿、胡旻坤五位同学叫到台上。当五人还一脸茫然时,主持人笑着解释:“我们发现五位同学都是11月的寿星,因此想邀请大家一起,为他们送上最温暖的生日祝福!”话音刚落,志愿者们便齐声唱响了生日歌。五人惊喜又感动的笑容,在光影交织中定格成了培训时光里最温暖的印记。灯光映着笑脸,也映着“小梧桐”们彼此陪伴的温情。
最后,团省委志工权益部副部长吴晶晶老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引,细数 “小梧桐”晨奔暮走的坚守,让大家读懂了“志愿服务既是付出,也是收获”的深意。
温情延续到11月6日。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金强锋、志工权益部部长郭彧、副部长吴晶晶,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向明、团委书记张华、杭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章晓乐一行专程到现场慰问“小梧桐”志愿者,亲切询问志愿者的食宿情况和服务难题。“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峰会”的叮嘱,让秋风中的志愿时光暖意更浓。
文创传情:水乡里的特色碰撞
服务之余,“志愿者之家”成了别样的文化交流空间。浙商大“小梧桐”将学校特色文创产品一一摆开:憨态可掬的文创小熊、印着校徽元素的书签和冰箱贴、素雅的油纸伞,还有点缀着江南图案的漆扇,每一件都透着精心设计的巧思。
来自省内各兄弟高校的志愿者们纷纷驻足,或拿起书签细细端详,或对着油纸伞上的纹样交流心得。这些小小的文创产品,不仅成了志愿者之间传递友谊的信物,更成了传播校园文化与江南韵味的载体,让水乡的温婉与志愿的温情在交流中相融,为服务时光添了几分别样的文化暖意。
破圈而行:以微光汇聚温暖力量
正式上岗后,“小梧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专业与热情书写服务答卷。
重要嘉宾联络服务组的方语琛,在变成“小梧桐”前刚刚多了一个新身份——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乌镇西栅的志愿时光转瞬即逝。初到时的陌生、记不全景区知识的窘迫犹在眼前,如今她已成为从容穿梭石板路的“活地图”。每日日行万步虽累,心中的热忱与美好却蔓延万里。“真诚终会遇见真诚,曾以为短暂交集难有深痕,却在分别时热泪盈眶,这份感动是志愿路上最暖的馈赠。我会把乌镇的暖心故事细细讲述,让这份温暖与力量在边疆延续。”
同组的“小梧桐”常雪琦,接待的嘉宾是此次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个人得主。常雪琦表示,“当记者问到对新一代的技术人才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建议,钱老笑着摇头:没有,他们年轻一代做的很好。我在想,如今数字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无数互联网技术人才的薪火相传。”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常雪琦的方向是关于网络人士的思想状况及其统战策略研究。参加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于她而言,无疑就像一场特殊的大型田野调查,既在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融入到这个数字时代,也在每一次细微的服务中,为这场数字盛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接待及新闻中心组的志愿者胡旻坤,是记者们的“贴心助手”。他提前摸清新闻中心各个功能区位置,帮记者指引会场路线,还备好各种物资,随时响应临时需求;遇到记者需要对接采访对象,他总能快速沟通联络,保障采访顺畅推进。正是这份默默的后勤支撑,让峰会故事能通过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被更多人看见。
还有一群“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同样值得铭记。从物资分发到日程协调,从突发情况处理到每日落实查寝,严晨瑜、黄萱、蔡必顺等“小梧桐”一直在志愿者背后默默付出,“只要每位‘小梧桐’能安心服务,我们的辛苦就值得”。服务期间,志愿者之家还设立了每日志愿先锋岗,我校共10名同学上榜,责任意识也因此不断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争先、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无用之用:在志愿服务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周多的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一场盛大的成长。
“郁建兴书记曾和我说‘不仅要跑得快,更要看得远’,这次乌镇之行,让我更加真切地读懂了这句话的深意。”董一麟站在乌镇峰会的会场里,望着窗外粉墙黛瓦间穿梭的数字设备,眼神格外明亮。作为百米电计成绩逼近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的“追风少年”,过去的他总觉得“跑得快”就是青春的底色——为了学科竞赛熬夜修改文本,满心满眼都是“往前冲”的执念。但踏入乌镇的那一刻,这份认知被更加细化丰富。青石板路承载着千年水乡的古韵,马路边、会场里、嘉宾口中的数字创新议题,让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在眼前鲜活交融。他跟着踩点时走过的小巷,一边是摇着乌篷船的老人,一边是拿着笔记本电脑讨论的参会者。这些碰撞让他明白,“看得远”从不是脱离现实的仰望,而是立足当下的清醒——就像乌镇没有丢掉水乡本色,却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链接世界,“跑得快”是积累,而“看得远”是懂得如何把积累转化为有温度的价值。“青春的奔跑,不该只追求速度,更要找准方向”, 他语气坚定,“未来,我想带着这份认知继续前行,既保持冲刺的劲头,也不忘扎根生活、链接当下,这才是对‘跑得快、看得远’最好的回应。”
“历时九天,乌镇之行圆满收官,嘉宾的微笑与点赞,是我服务过程中最珍贵的印记,也将成为我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作为重要嘉宾联络服务组的一员,李雨睿全程陪同行程密集的嘉宾,得以近观他们的工作节奏、思维角度与待人之道。组委会提供的补给包总是满满当当,而这场服务经历,也真正将她的内心填满:手绘线路图、广场知识竞赛、熟记每处场地、铭记每个行程、留意每个细节。这些未必会被特意褒奖的默默付出,恰恰是志愿服务的根基。在她看来,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传递的温度。志愿服务教会了她守护人性最柔软的部分,也让她真正理解了在青峰人才学院选拔面试时老师曾提到的“无用之用”,那些无法被志愿时长、福利待遇衡量的收获,才是在这个追求“有用”的时代里的最大滋养。
从亚运会的“小青荷”到乌镇的“小梧桐”,顾雅妮的志愿服务之旅有了新注脚。2023年,她以观众服务志愿者的身份,用热情微笑迎接八方来客,守护赛场内外的有序与温暖;而今跻身重要嘉宾联络服务组,她从面向广泛观众的通用服务,转向聚焦个体需求的精准对接,肩负起更细致的使命。全新挑战让顾雅妮倍感压力——要将乌镇西栅的景点、小巷、关键点位熟记于心,甚至预判嘉宾需求,只为第一时间规划最优路线。这份职责要求零失误的精准与无微不至的体贴,从行程核对到细节提醒,每个环节都不容松懈。但当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嘉宾微笑着主动打招呼,语气亲切如家中长辈时,她的紧张瞬间消散。嘉宾的平和谦逊让顾雅妮顿悟,真正的服务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心与心的靠近,是用专业传递温度,让宾客在水乡感受宾至如归的温暖。这段从“广”至“精”的成长,让她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在历练中遇见了更沉稳、专业的自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成功举办,今年已迈入第十二载。作为最早参与峰会志愿服务的高校之一,浙江工商大学始终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从志愿者招募、选拔到培训全程精心筹备。今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2025年峰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历经报名筛选、两轮面试及综合考察,最终有来自16个学院的50名“小梧桐”脱颖而出。其中,男生19人,女生31人。他们中包含12名党员和29名团员,不少人曾参与杭州亚运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颇丰。
一载又一载薪火相传,“小梧桐”的微笑始终明媚。从初次牵手乌镇峰会的青涩试探,到如今从容担当的成熟模样,一代代“小梧桐”接续坚守,用真诚服务温暖八方来客,用专业素养回应每一份期待,在水乡青石板路上续写着志愿接力的故事。未来的日子里,浙江工商大学的志愿者们将带着这份坚守与热忱,以青春为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勇毅前行。以责任诠释青年担当,以善意链接世界温情,持续向世界传递浙商大青年的自信与力量,让志愿之花不仅绽放在乌镇的桥畔巷陌,更绽放在每一个需要温暖与坚守的角落,让这场跨越时光的志愿接力,永远焕发蓬勃生机。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