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吴飞教授商大开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与赋能应用

发布日期:2025-11-13   字体:

11月12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以“人工智能+:学科交叉与赋能应用”为题,为浙商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跨越技术、科学与教育的人工智能通识大课。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对吴飞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这堂课的分享为商大师生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学校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微信图片_2025-11-13_090830_587.jpg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中描绘‘自动之门’时首次使用了‘机器人偶’一词;中国西周‘偃师造人’的寓言,更寄托了古人对人造智能的浪漫想象。”吴飞从人类对人工智能最古老的描述和想象切入,带领师生回顾了人工智能研究发展中达特茅斯会议等关键节点和“两落三起”的跌宕历程,感受AI如何从一项难以理解的科学研究演变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关键技术。

微信图片_2025-11-13_090836_452.jpg

AlphaFold凭借深度学习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让“AI for Science”从概念变为现实;Hopfield用物理学“能量最小化”原理优化神经网络、Hinton借助玻尔兹曼概率分布训练模型,又印证了“Science for AI”的反向赋能,以前需要数年的科研攻关,如今在AI助力下可能几周就能突破……课堂上,吴飞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现“AI+”的跨界魅力,在信息环境巨变与社会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开源大模型正让AI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时时、处处、人人可用的普遍智能”不再遥远。

微信图片_2025-11-13_090839_659.jpg

“ChatGPT为什么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离不开背后的训练逻辑。”吴飞教授介绍了GPT的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架构,以及ChatGPT通过预训练、有监督微调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步骤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制,聚焦当下最热门的通用大模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技术路径的异同,用通俗的语言为来自各个学科和专业的老师同学深入浅出地拆解GPT的技术内核。同时,他还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的局限和不足提醒同学们:AI并不万能,我们要善于甄别“合成谬误”,做信息时代清醒的“掌舵人”。

微信图片_2025-11-13_090842_274.jpg

在互动交流时,吴飞与师生们围绕“AI技术融入教案设计”“构建AI时代的学科知识体系”等话题交流讨论。有老师提出将AI案例转化为课堂互动项目的设想,有学生分享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思考,吴飞老师结合实践经验一一作答,让每一个提问都得到启发性回应。

微信图片_2025-11-13_090845_277.jpg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