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第三届数字公共治理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治理范式变革”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5-11-08   字体:

11月7日至8日,第三届数字公共治理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治理范式变革”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主办,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全省共同富裕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共同富裕可视化与政策仿真实验室联合承办。

微信图片_2025-11-10_141248_450.png

来自全国5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钱塘江畔,聚焦数字公共治理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谋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路径。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应笑妮主持论坛开幕式,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毛秋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本届论坛共设置两场主旨报告,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汪锦军教授主持。

111111.jpg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教授发表题为《数字公共治理的无尽前沿》的主旨演讲,阐述了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治理新范式的必要性和思路。郁建兴教授深入阐发了数字公共治理相较于传统治理范式,在知识基础、方法论、主体关系与治理逻辑中所发生的根本转向。同时,他也进一步指出了数字公共治理面临技术本身、工具理性、制度适应、治理逻辑、人的中心性式微等方面的限度。郁建兴教授强调数字公共治理的范式转型需把人置于数字公共治理的中心,从以技术效率为核心的“工具理性”导向,转向以人的福祉和发展为根本的“价值理性”导向。最后,郁建兴教授引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我们的共同议程》中的名言,倡议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应携手探索如何让技术回归人本、让治理回归公共性本质。

微信图片_2025-11-10_141254_327.jpg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在《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缺陷和伦理风险的思考》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面临技术不完善与伦理复杂的双重挑战,具体呈现为数据偏置、算法黑箱、技术迭代滞后等突出问题。尤为值得警惕的是,数据偏见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会被算法进一步放大,进而加剧系统性数字歧视。对此,许晓东教授提出三个层面的应对方案:建立健全数字技术运用相关的制度规制,在 AI 场景运用中构建科学完备的伦理规范体系,培育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人工智能在治理框架内实现深度且良性的应用。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吴建南教授、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南京大学孔繁斌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张炳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徐晓林教授、北京大学黄璜教授、集美大学黄新华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汤志伟教授等特邀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公共治理领域的核心议题,发表了兼具前沿性与跨学科视角的专题报告。

本届论坛设置“数字公共治理的理论与方法”“数据安全与政策创新”“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与智慧监管”“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数字时代的政府变革”“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数字伦理与风险治理”八个分论坛,共征集到学术论文超140篇,经审核最终录用76篇。分论坛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百余专家学者就数字公共治理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讲好“中国数字公共治理故事”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推动公共治理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亟需构建技术支撑与治理目标有机融合的新范式。未来,浙江工商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人才与平台优势,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