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月薪过万,第一时间请她吃饭,浙江高校的这一做法暖心又暖胃

来源:潮新闻  字体: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2014级的一位在杭州工作的毕业生发生意外,手骨骨折,因为家人都在老家,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年学校的辅导员老师王继鑫。王老师立刻回应了他,从手术签字到日常陪护全“包圆”,直到学生顺利出院。出院后,王继鑫又细心地请学生吃了顿“安心饭”。

其实,这位毕业生常常与王继鑫联系,每年都会主动约饭,多的时候一年能有七八次。

对王继鑫而言,这样的牵挂与陪伴早已是常态。而学生们毕业后用一顿饭来表达感谢与思念,更是她辅导员生涯中温馨的注脚。

毕业后月薪过万,“蹭饭专业户”先请老师吃火锅

每当手机里跳出毕业生传来的约饭邀请,王继鑫总会想起许多温暖的瞬间,其中一句“王老师,我月薪过万啦,这回换我请您吃饭!”总能让她清晰回忆起七年前,那个拿着第一笔万元工资,意气风发来请她吃饭的“万元薪”男孩黄邦悦。

20189月,校园里的晚风裹挟着桂花香,2014级本科毕业生黄邦悦在学校旁的小火锅店里,熟稔地点了一桌王继鑫爱吃的菜,就像过去四年里,王老师总记挂着他的喜好那样。

铜锅咕嘟冒着热气,师生俩聊起工作心得,暖意也随着白雾缓缓升腾。

大学时的黄邦悦让辅导员操碎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调皮得像只上蹿下跳的猴子”。“我和室友为宿舍卫生检查吵嘴,偶尔还会在课堂上开小差……王老师不得不经常把我拎到食堂‘开小灶’。”

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位辅导员解决问题的法宝居然是请吃饭!四年下来,食堂大妈都认识黄邦悦这位“蹭饭专业户”了。

作为王继鑫的第一届学生,年龄相差不大的他们在饭桌上更像是朋友。“她总会点我爱吃的菜,边往我碗里夹菜边听我倒苦水。”黄邦悦至今还记得点的红烧肉有多香,“现在想来,当年那些熊孩子行为简直幼稚得让人脚趾抠地,但王老师愣是用一顿顿饭把我变成了懂事的大人。”

如今,那些在食堂里和老师扒饭、谈心的日子成了他大学最温暖的回忆。

临近毕业,黄邦悦因备战大运会错过了秋招的黄金期。王继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光是安慰,还主动推荐了一家国企的校园宣讲会。黄邦悦果断抓住了机会,成功踏入了向往的行业。

毕业那天,黄邦悦对王继鑫说:“老师,大学四年多亏你照顾我,这顿饭,我必须请您!”王继鑫笑着摆摆手:“别急,等你工资过万了再请我吧!”这句玩笑话,却成了他们之间一道温馨的约定。

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黄邦悦的工资很快涨到了五位数,他立刻返回母校兑现约定。“那天,我们聊了聊大学生活,现在的工作压力,未来的发展,还有公司招聘的事,王老师给了我很多方向性的建议。”

小小餐桌上,不只是一顿饭

毕业7年,黄邦悦回忆起那顿饭,依然掩不住欣喜和感动。“和王老师之间‘月薪过万请吃饭’的约定,我一直记在心里,后来终于做到了!”他只要有时间,就常回来看看老师。

小小餐桌,承载着远不止于一顿饭那么简单,更是师生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信任。

“以前都是我自掏腰包请学生在食堂吃饭,现在学校提供了经费和平台支持,学生们都特别开心。”王继鑫分享了曾通过多次在食堂陪一位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吃饭,最终帮其打开心结、顺利成长的故事,印证了餐叙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价值。

作为浙江工商大学关爱学生成长计划的举措之一,“诉说与倾听”师生餐叙项目自202111月启动以来,已经成为实现学生就业、毕业、深造等发展性需求以及社交、运动等成长性需求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全校已有3.2万人次师生参与1.5万余次谈心,成功解决了4365个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餐叙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还开发了“我的商大”App预约功能,学生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邀请心仪的老师共进午餐、晚餐或下午茶,费用则由学校设立的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基金承担。

如今在商大,师生对话早已突破传统座谈的边界,演化出多元的交流范式。餐叙、茶叙、歌叙、球叙、画叙、舞叙……丰富的交流新场景,构建起更灵活、更贴心的交流矩阵,真正走近了学生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122096&source=weixin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