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42人入名校!浙商大这个实验室“量产”尖子生的秘诀是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发布日期:2025-07-25   字体:

人工智能专业首次冲入全国热门专业前十——近日,由QQ浏览器与腾讯新闻联合发布的《2025高考季数据报告》,再次印证了这条赛道的火热。当越来越多的考生涌入AI领域时,如何才能在这股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佼佼者?

在浙江工商大学,一间不足30平米的实验室,用一份持续了七年的优异答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里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智能机器人实践基地,学生们更愿称它为“学霸制造工厂”。指导老师王秀萍的言语中难掩自豪:“就在今年秋天,我们又有9名学生即将前往同济、浙大、国科大等顶尖学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造。”

他们是——

梁益达 同济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

杨宇杰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孙云翔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

林煜航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

章烈 合肥工业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陆宇梵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

蒋哲奥 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工程

徐涛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

徐昱 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然而这份亮眼的名单只是实验室育人成果的冰山一角。王秀萍老师补充,以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高水平竞赛为牵引,这间小小的实验室7年来已“量产”了42名进入985、211和海外名校的尖子生,更向阿里、小米、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创新人才。

创造这一切的“工厂”,却是一间朴素的教室。这不禁让人好奇,它“量产”尖子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始于一束光,聚成满天星

“大一刚入学,我在参观实验室时看到一辆小车,嗖地一下,循着电磁线飞驰而过,太酷了!”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梁益达至今仍记得那一幕带来的心跳。那一刻,一颗对智能科技的好奇种子在他心中扎了根。循着这份向往,他在学长的带领下推开了227实验室的大门,也推开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相比之下,物联网专业孙云翔进入227实验室的经历,更像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考验。“选拔赛那天,我的车在比赛中整整坏了六次!”他笑着回忆,“最后我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挤了进来,当时真是狂喜,感觉未来有了无限可能。”后来,他和同样热爱机器人的林煜航成了“铁搭档”,在无数场比赛中并肩作战。

就这样,章烈、陆宇梵、蒋哲奥……一群怀揣着同样热忱的年轻人,像溪流汇入江海一样,相继来到了227实验室。他们专业不同,性格各异,但227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迅速将他们凝聚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奖杯背后是汗水、烈日与不眠的夜

“从加入实验室到能够站上领奖台,这条路充满了严峻的技术挑战和激烈的竞赛考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徐涛聊起比赛,眼里依旧放光。他在备战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极速越野”赛道时,正撞上酷暑。“六七月的大太阳,我们仨集体‘美黑’两度!”他笑着说,“虽然调车过程很煎熬,但每次看到小车能快上一两秒,那种兴奋,值了!”

最终,他们设计的电路板一版成功,小车又快又稳,驰骋在赛场上,最终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而在同一场比赛中,林煜航的团队则挑战了全新的“独轮车”赛道。“没有先例可循,一切从零开始。”从寒假拿到车模开始,他们在老师和学长帮助下通力协作,历经无数次推倒重来,终于让独轮车稳稳地跑了起来。

“从毫无经验的小白到顺利完赛,这段经历是我本科最珍贵、最有成就感的回忆。”林煜航感慨,自己会永远记得实验室通宵爆肝的夜晚,解决难题后的喜悦,与队友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这些都将成为他日后前行的动力。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奖8项、省奖28项,浙江省机器人竞赛一等奖11项……227柜子里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是每一个成员无数次跌倒又爬起,在逆境中拼搏。

227的“秘密武器”:一群人和一盏灯

“除了上课,我的大学生活几乎都泡在了227实验室。”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杨宇杰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成员的日常。实验室、食堂、宿舍,这枯燥的三点一线,在备赛期间更是被压缩成了一条从白天到深夜、灯火通明的奋斗轨迹。

在这里,失败是家常便饭。一个参数没调好,小车就可能冲出赛道;一个算法想不通,整个团队就可能被困住好几天。但更常见的画面是,当一个人眉头紧锁时,总会有人递上一杯热饮,凑过来说:‘别急,我看看,我们一起想办法。’

“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特别怕拖后腿。”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陆宇梵坦言,是实验室的“传帮带”文化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在一次次研讨会上,学长们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把踩过的坑、总结的技巧倾囊相授。“多亏了他们,我才慢慢找到了方向。”

成员们都说,比起陈列柜里的奖杯奖牌,彼此间守望相助的情谊才是227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一切的守护者,是所有学生心中的“大家长”——实验室指导老师王秀萍。

对王老师来说,竞赛指导是一场全年无休的“马拉松”。寒假,她召集大家复盘比赛,探讨新方案;学期中,她推进选拔、培训与备赛;暑假,她又带着学生们天南地北地交流、热身,去适应不同的比赛场地。

每次比赛前,王秀萍说自己其实比学生更紧张。一边要保障测试调试的条件,一边要安排好行程住宿,她会默默为熬夜的学生们备好充足的饮料、食物,像一位母亲,细心关注着每个孩子的状态。

“或许是因为他们和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我总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王秀萍话语中满是温柔,“我懂得何时该鼓励,何时该‘逼’一把,也懂得何时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

这份润物无声的关怀,与伙伴间坚不可摧的扶持,共同构成了227实验室最坚实的后盾,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安心地去冲、去闯、去拼搏。

“我们赢得的远不止竞赛”

当尘埃落定,回望在227实验室的日日夜夜,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感恩。

“感谢227实验室的王秀萍老师和各位同学,是你们让我在面对未知的冒险时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底气。”

“有太多的人在前进的路上帮助过我,相信这也是227实验室的魅力所在,你永远能在这里找到伙伴。”

“作为后来加入的一员,我感受到了227实验室大家庭般的温暖和团结。”

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如今已遍布在旷视、阿里、小米等知名企业,或在海内外顶尖学府继续深造。

而对于指导老师王秀萍来说,这七年更像是一场相互成就的旅程。

“一届届的竞赛落下帷幕,一届届的学生也毕业了......”离别之际,她总是充满感慨:

一起在实验室度过的日夜,会成为我们永远温暖的回忆和力量。我们赢得的不仅是比赛,更是成长、友情和未来。

如今,227实验室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9名浙小商的接力棒已交到新一批队员手中。此刻,在这间小小的实验室里,一辆辆崭新的智能小车承载着新的梦想,向着更辽阔的未来飞奔而去......

https://zhejiang.eol.cn//zhejiang_news/202507/t20250723_2682721.shtml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