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潘伟春/牛付阁团队廖华斌JAFC发文:新型pH响应型缓释水凝胶微球补铁制剂构建

来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25-09-28   字体:

2025年9月,浙江工商大学潘伟春/牛付阁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知名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Q1,TOP,IF: 6.1)发表题为“pH-responsive sustained-release hydrogel microspheres for the protection, delivery and release of oral polysaccharide iron”的研究性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22级硕士廖华斌,通讯作者为潘伟春教授和牛付阁副教授。

口服多糖铁复合物(UCP-Fe(III))在胃环境中容易发生降解,从而限制其应用并降低生物利用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核壳结构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微球,用于实现UCP-Fe(III)的pH响应性保护与递送。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海藻酸钠(SA)溶液具有更高的粘度和储能模量。当SA浓度为1.0%时,微球对UCP-Fe(III)的包封率达到94.41%,载药量为13.38%,同时其硬度和咀嚼性也显著增强,这归因于高浓度SA促进了更密集的交联网络形成。微球在模拟胃液(SGF,pH 2.0)中溶胀率较低(467.33-588.50%),而在模拟肠液(SIF,pH 7.4)中迅速溶胀(800-962.17%),表现出显著的pH响应性释放行为,有效防止了药物的提前释放。本研究为开发具有pH响应缓释特性的口服铁补充剂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研究亮点


  • 核壳结构设计:采用SA与CS构建“核-壳”型水凝胶微球,利用二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聚电解质复合物。

  • pH响应性机制:胃酸环境下:SA的羧基质子化(-COOH),壳聚糖氨基质子化(-NH3+),网络收缩,防止铁释放。肠液环境下(pH 7.4):羧基离子化(-COO-),产生静电排斥,微球溶胀,促进UCP-Fe(III)释放。

  • 动力学机制研究:采用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溶胀数据,发现二级模型更符合实验数据,说明溶胀行为受多种机制共同控制。使用Zero-order、First-order、Higuchi、Korsmeyer-Peppas等模型拟合体外模拟消化数据,揭示了微球从Fickian扩散到侵蚀控制的释放机制转变。


研究结论


  • 成功开发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微球(PAC),用于包封和保护口服UCP-Fe(III),实现在胃肠道中的pH响应性缓释。

  • 在模拟胃液(SGF, pH 2.0)中溶胀度低、释放率低,可有效防止UCP-Fe(III)在胃中降解;而在模拟肠液(SIF, pH 7.4)中迅速溶胀并持续释放,显著提高了铁的潜在生物利用度

  • SA浓度升高可增强微球的机械性能、包封率和缓释效果。


图文摘要

图文摘要

图文赏析

图文赏析

图 1.不同浓度下SA与UCP-Fe(III)混合后粘度 (A)、G′和G″变化(B)。新鲜制备的PAC水凝胶微球 (C)。冷冻干燥PAC水凝胶微球表面及横截面光学显微镜图像(比例尺= 50μm) (D)。PA1.5%和PA1.5%C冷冻干燥微球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500) (E)

图文赏析2

图2.PAC水凝胶微球的体外模拟消化释放行为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