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这个班出了2名长江学者,还走出了外交官、15名教授......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日期:2025-07-01   字体:

在浙江工商大学的历史上,有一个传奇班级被师生们津津乐道,甚至一度被称为“国内最牛的会计班”——会计学院会8103班。这个班级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的精英,更走出了两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正飞和陈信元。当我们循着他们的记忆,回望那个激情燃烧的80年代,便会发现会8103班的卓越并非偶然,而是优良学风、班风和师风共同浇灌的必然结果。

省吃俭用买学术杂志

图书馆抢座比谁都积极

陆正飞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导,在2014年荣获“长江学者”称号。他在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同时始终铭记母校培养。1981年,他考入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会计学专业,正值高考恢复初期。他回忆说:“当时全社会对知识充满渴望,校园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我们班级更是如此。”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务实与勤奋,可以说是我们班同学骨子里的精神品质。”陆正飞说,很多同学省吃俭用也要自费订阅专业杂志,利用课余时间补充最新理论知识,一本刊物在全班传阅得卷了边。“那份对知识的渴望是发自内心的,就像干旱的秧苗逢了雨。”

陆正飞至今记得这样一个画面: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图书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会8103班的同学总是冲在最前面,只为抢到一个安静的好位置,争取一天宝贵的阅读时间。“整个班级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你往前走。”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老师手写的讲义和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就是最珍贵的知识源泉。会8103班的同学们课后互借笔记,主动帮彼此补齐漏掉的内容。不少校友回忆:“有时晚上分头研究难题后,第二天早上集中讨论,在黑板上你一句我一句把问题拆开了重新梳理,大家你追我赶。”

2006年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现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博导的陈信元说,当年班里有5人考上研究生,其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学府,他和陆正飞就是这五分之二。“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五个人考上,全班都跟着高兴!”他感慨,正是这股刻苦钻研的集体氛围,支撑他们在考研的道路上坚持到底,并最终考入了理想学府。

会8103班班主任王亚敏老师说起班里的这两位“领头雁”,至今仍赞不绝口。“学校里有珠算比赛,我看到陆正飞那算盘打得又快又准,便提议让他担任学习委员。”

没想到这个决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王老师回忆,陆正飞不仅自己的成绩突飞猛进,更像个小老师一样拉着大家一起往前跑,把整个班的学习热情都点燃了起来。

而说起陈信元,王老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当时班里流传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寻人秘诀’——要是找不到陈信元,别去宿舍,也别去操场,直接去图书馆,准没错!除了吃饭睡觉,他一整天都‘长’在那儿。”那方小小的阅览室,几乎成了陈信元除了寝室之外的第二个家。

一床被子,几个人帮着缝

一道难题,几颗脑袋凑一起

会8103班的44名同学来自中国的10个省市,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却相处得如同一家人。“生活里,经常会看到三五成群帮忙的场景。有些同学不会缝被子,清洗被面后不知道怎么缝回去,手艺好的同学就会主动过来搭把手,大家一起动手,笑声不断。”陆正飞说,这些青涩却温暖的细节,弥补了艰苦物质条件下的孤单。

“有些同学来自贫困地区,基础薄弱,学得有些吃力,先进的同学便主动与他们‘结对子’,一对一辅导,共同进步。”不仅如此,陆正飞与陈信元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解疑答惑,“同学们彼此勉励,绝对不让任何人落单。”

“会8103能走出这么多优秀校友,与这种团结互助息息相关。”陆正飞感慨,“我们都相信,身边同学的进步就是自己的进步。”无论是专业上的学术交流,还是生活中的点滴互助,8103班的同学们总是守望相助,共同度过了那段青春岁月。

仰望灯塔的人

如今也成了持灯的人

“我最难忘的始终是老师们的敬业精神。”陆正飞回忆起当年的恩师,语气里充满敬意和温柔。他特别提到了沈炎雄,当时教《商业会计》课程的授课教师。“那时候的软黑板是黑色软质厚塑料布,卷起来像根粗实的擀面杖。沈老师总说‘课堂时间金贵’,每次都会提前在软黑板上画好复杂的图表,上课前再带过来。”

这份感动,陈信元也铭记于心。“当时的专业课程分得很细,每每遇到要开新课,老师常常要提前半年甚至更久就开始进修、研究教案。”他清晰地记得课堂上的场景,老师们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声音洪亮得能穿透整个教室,讲解知识点时总是热情洋溢,课后也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常常和同学们交流。

当年这些坐在台下仰望着灯塔的人,如今也成了持灯的人。陆正飞和陈信元深受老师们的影响,从教之后丝毫不敢懈怠,将这份师道薪火相传,继续为后辈学子引路护航。

不只是两个人的传奇

更是群星闪耀

“一个班级出了两位长江学者,这在全国都很少见。”会8103班校友、浙江财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黄建新教授说起同窗,如数家珍。他自豪地介绍,这个班级还培养了外交官、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企事业单位掌门人等等,更有15人扎根高校(7名教授,8名副教授),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会计学科的中坚力量。“这不是两个人的传奇,而是整个班级的群星闪耀。”他的眼里闪着光。

“这不是偶然。”陆正飞和陈信元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好老师,更重要的是班级里那种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氛围。”

40年过去,这份对母校的感恩与集体的情谊并未淡去。2011年,在会8103班校友的积极推动下,班集体共同出资,在母校设立了“会8103班奖学金”,反哺母校,激励后学。如今,两位长江学者也经常回到母校,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年轻学子。

会8103班的成功经验带给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许多启示。陆正飞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更努力,谁就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与浙江工商大学一以贯之的追求卓越精神一脉相承。陈信元也表示,班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如今,在浙江工商大学的课堂上,会8103班的故事仍被反复讲述。它印证着“诚毅勤朴”的力量,也告诉今天的商大学子:卓越从来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彼此照亮的路。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678484216397214026&item_id=9678484216397214026&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