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置顶标杆引领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永贵

来源:浙江教育报  字体: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赋能创新浙江发展,必须切实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日前,记者走访了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永贵表示,学校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助推,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打造“在全国有位置、在全省很重要”标志性成果,凝聚师生共建高水平大学的磅礴力量。

记者:锚定“在全国有位置、在全省很重要”建设目标,学校如何将一张高水平大学战略地图绘到底?

王永贵:学校抢抓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机遇,精准锚定高水平大学战略地图的时代方位,做“顶天立地”的奋斗者,在开放创新共享中将一张高水平大学战略地图绘到底,奋力实现学校发展质量的整体性跃升。

以卓越党建领航高质量发展,发布《浙江工商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并推出登峰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理工科振兴等七大行动计划。其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攻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深化百年商科内涵建设引领一流学科提能升级,集中力量推动学科登峰,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理工科振兴计划,推动工商文理互为赋能;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完善制度体系,打造治理现代化全周期链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一院一策”改革为抓手,激发学院办学自主动能;落实落细“一校一策”方案,全力推动学科登高峰、学校创一流。

记者: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中的核心任务。学校如何面向未来推动人才培养转型转向?

王永贵: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学校扛起创新这面时代旗帜,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全球视野促创新,奋力突破制度藩篱,努力培养“工商融合、文理融通”创新型人才。

标杆引领,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守“价值引领、通专结合、数智赋能、交叉融合、创新实践”五项准则,实施培根铸魂、科技赋能、人文育人、提质增效、统筹联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中外融通八项专项行动。

全球融通,创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的人工智能学院。坚持“多元融合、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中外交融、多维融通、资源融汇”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统筹规划,纵深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智能化转型。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市场营销+人工智能”等“AI+”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本研贯通的“公共基础(Basic)—应用场景(Application)—进阶技术(Technology)—融合创新(X)”(BAT-X)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群。

创新实践,推动科产教融合赋能实践教学。依托科创大楼项目,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布局智慧学习空间、创新实践空间和交叉研究空间,实现“知识学习—创新实践—成果转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全链路体系,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领航基地和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中心。

记者:学校如何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和“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王永贵:对于大学而言,创新和变革已经不完全是高线意义上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底线意义上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学校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服务创新浙江中努力肩负起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

立足学科特色,以学科优势筑牢教育根基。学校统筹推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大统计大管理双核驱动、理工文法协同发展的卓越学科生态体系;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学科群,全力推动以人工智能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高校2.0框架,着力打造数字高校标杆,探索数字时代学科建设新形态,依托学科优势推动高层次人才培育。

深化协同改革,以创新机制释放科教融合效能。学校设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高级职称序列,鼓励教师既做“讲台上的名师”,也做“产业界的军师”,让科研成果从论文走向生产线;出台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共享实施办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学校教授研发的“配网电缆防爆预警监测系统”成果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点供电线路上得到有效应用,有力支撑和保障了亚运会期间的供电可靠性。

服务国家战略,以人才高地支撑发展大局。学校积极践行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共拥有首席科学家3人、发达国家院士1人、各类国家级人才60余人次;持续优化系列人才引育政策,通过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让人才作为枢纽,推动科技与教育的“双螺旋”互动;将人才项目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国家重大战略融入教学案例,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形态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学校引进院士协同研究减碳富氧扰动滞空燃尽技术,形成“热—水—气”资源集约综合循环利用的区域绿色用能循环经济示范新模式,构建城市减污降碳扩绿可持续能源综合利用和协同治理示范区及示范工程。

记者:学校如何在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推动高质量办学,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王永贵:学校充分发挥商科优势与特色,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构建高能级平台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学校服务国家商务战略,积极申报商务部全国商业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拥有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食品功能与营养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服务经贸强国建设,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成立消费与流通研究院和消费促进专班,打造全国消费研究高地,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7个。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全面实施“一院两厅(局)”“一院五区(县)”社会服务专项行动,推动与省商务厅等5个厅局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深化指数研究,开发“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等40个特色指数体系,为地方部门提供了上百份“健康体检报告”;建立桐乡市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个地方研究院、技术转化中心,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数字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服务浙江“两个先行”,建立全国首家贯通本硕博国民教育体系的慈善学院;对接产业需求,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泰隆金融学院、浙商资产管理学院、稻盛商学院、战略企业家学院等,服务浙商发展。


浙江教育报2025年3月28日头版:http://www.zjjyb.cn/html/2025-03/28/content_62574.htm

浙商大微信

浙商大新闻

浙商大微博

  • 分享到

商大要闻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